德國人為什么選擇了阿道夫·希特勒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27 14:59:04
一、上臺是歷史的必然嗎?
我認為具體到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和他本人有一定偶然性,但極端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結合,并發動戰爭是絕對必然的,即使德國人民1933年就知道戰爭比將爆發,也會支持他,只是比例稍小;原因:
1、德國在一戰以前的思想狀況:民族主義盛行、種族優越論被當作科學、社會主義盛行、對軍隊和軍隊性質的組織崇拜、領袖崇拜、反民主思想盛行(特別是德國哲學家崇尚單純明了的理論,厭棄復雜邏輯性差的民主理論),
2、一戰以德國的突然戰敗告終,多數人卒不及防,并不認輸,于是非理性地認為出了背叛,原因在于戰時的輿論管制使人們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么,一直以為自己在勝利(戰事在法國國土上進行),突然投降,心理無法轉彎。
3、戰敗后,民族主義盛行,并且極端化,在1920年,德國有民族主義性質組織約兩萬個以上,以后迅速合并在1922年約幾百個,在1923年啤酒館政變后阿道夫·希特勒及其黨派迅速被當作英雄,于是各民族主義組織合并到納粹黨,因為這種組織都崇拜集權和領袖,所以總是想獨攬大權,因此格外容易合并。
4、對外國人和有臺人的仇恨,戰敗和賠償使大多數人在和平民主時期就仇恨外國人,對猶太人則認為是戰敗的責任人,因為與戰敗有關的事情與猶太人相關
5、對戰爭的恐怖,未參戰人沒有感覺,參戰人抵觸戰爭的多,但在德意志戰爭崇拜的民族傳統下,多不作聲,以免被蔑視,所以大談自己的光榮,不談世紀戰敗的原因
以上是思想原因,下面談經濟原因:
6、德國在戰時實行了國民經濟軍事化,所有的工廠都生產有戰爭相關的產品,即民轉軍,而在戰后,應該立即實行軍轉民,由于軍事生產與民用生產所需工藝幾設備不同,所以需要大量的轉產資金,而這是極困難的,與蘇聯滅亡后的情形類似;但資金不足
7、凡爾塞和約規定德國戰敗賠償900億金馬克,并且立即索賠,使得有限的財政資金不能用于軍轉民,而是被拿走,許多死傷者家屬得不到賠償與撫恤,轉業軍人得不到工作,而且引發馬克大貶值,一馬克由兌換四分之一美圓變為四十億分之一美圓,人民生活極度困苦;
8、工廠無法轉產,就對生產線封存,也就是說戰爭動員能力依然存在,恢復生產也就意味著恢復軍事生產,只有戰爭需要才能恢復生產,所以戰爭政策就有了現實的經濟要求,
9、在1925年德國經濟稍有恢復,到1929年華爾街崩盤后,再次經濟崩潰,德國的災難遠比美國嚴重,在十幾年的失業壓迫下,人民變得絕望、兇狠,一根救命稻草也要撈
10、恢復和發展經濟的唯一方法就是恢復軍事生產,人民由于極度痛苦已經不害怕戰爭了,盡管戰爭只過去十多年
下面再說政治因素:
11、德國社會上的主要政黨與相應的思潮有關,左翼政治思潮是社會主義,代表者社會民主黨,極左翼共產主義(德國共產黨),右翼天主教黨派,右翼自由主義黨派,而右翼在社會中上層應該是有支持者的,但是由于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普遍破產,右翼人數極少,到1933年已經不占主流,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得到全社會的支持,
12、社會主義政黨之間的對立,由于戰后社會民主黨執政,共產黨暴動被鎮壓,主要領導人被殺,因此,共產黨與社會民主黨勢不兩立,共產黨受莫斯科遙控,政治上疊犯錯誤,斯大林對國外情況不了解,居然認為納粹黨是大資產階級極右派,其社會主義是騙人的,其實在1933年兩黨選票多于納粹黨
13、納粹黨堅持社會主義得到了原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擁躉的理解和同情,許多人脫離兩黨,進入納粹黨;納粹黨堅持民族主義得到多數人的同情,由于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結合符合大多數人的胃口,而社會民主黨的國際主義和共產黨的外國黨背景使兩黨的擁護者趨少,
14、納粹黨自稱工人黨,得到工會的支持,使許多原共產黨工會集體加入納粹黨,納粹黨許多大區領袖是原工會負責人,因此得到工人階級的普遍支持;
15、資產階級破產小資化,小資產階級破產淪為城市貧民,工人階級邊緣化,這一切使極端措施才能挽救德國人民的生活,極端措施只有極端黨派才能實行。
16、理性主義的自由黨派很本在德國沒有地位,極少數自由主義者被孤立、被仇視,自由主義只有在相對和平的社會環境下才有人聽,納粹黨自稱不要民主、不要自由,只要紀律,卻能得到多數人的贊同,可見其社會到了什么地步?
可見,納粹黨的上臺幾乎是必然,只有社會主義黨派的團結才能對抗它,但沒有,右翼自由主義毫無影響。下面談上臺后的情況
17、現在我們一想起納粹就想起它的心理鼓惑術,但在1933年這不是主要的,主要還是經濟和社會思想的作用,后來人民為什么被鼓惑,還是它的經濟政策的有效性的結果,德國人民并不愚蠢,但納粹黨的經濟成就令人難以想象
18、1933年3月,納粹黨上臺,1934年10月德國失業問題基本消失,失業工人內心的歡娛難以言表,他們要歡呼,納粹黨就讓他們歡呼,小資產階級重又過上體面的日子,他們要感激,納粹黨就讓他們感激,希特勒的聲望是在1935年以后達到高潮的,并不是上臺依始,1936年強行收復萊茵區,使民族主義情緒得到抒發,所以原來支持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的人,都支持希特勒,因為她也是社會主義者
19、納粹黨使真正的社會主義者,而不是斯大林黨人認為的右翼資產階級甚至大資產階級政黨,托洛茨基正確地分析認為納粹黨是小資產階級政黨,所以托洛茨基如果在斯大林的位置上,就會與社會民主黨聯合,從而抵消納粹黨的力量,當時德國的極端狀態,使它只有兩個前途:成為共產主義國家(不經過社會主義階段)或納粹主義國家,沒有中間道路,而納粹主義比共產主義更能讓資產階級和德國國防軍承認,所以納粹黨的阻力最小。
20、納粹黨在得到人民擁護后,宣布自己是德國唯一的政黨,居然沒有被反對,因為其他黨派的擁躉(多是工人)認同它的經濟成就,特別是沒收私人工廠,改組為國家工廠的行為,這是社會主義者常年的理想,因此心悅誠服
自由黨的無能在這里體現無疑:
一、他們不同意社會主義,但資本主義已經不可能挽救德國經濟
二、他們訴諸理智,但窮瘋了的人們不需要理智
三、他們反感民族主義,但仇恨外國的人們難以接受,因為他們的困境在極大程度上確實是由外國人用凡爾塞和約造成的。
如果一個國家經濟崩潰,社會主義思潮難免盛行,受到外國侮辱或外國經濟“侵略”,則仇外情緒難免
自由主義者若不能有效利用這種社會情緒,則被淘汰,因此為了生存,適當的妥協以長遠地利于人民是必要的,僵化堅持頂多得幾句好話,但不能對當時起作用,也就是不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