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0后談90 過來人解讀兩代人的距離(3)
2009-08-27 14:45:49網絡資源
80后代表一種新的力量
從2004年開始,全國賣的每兩本文學書里,就有一本是80后寫的
羊城晚報:80后曾被批評是“垮掉的一代”,“沒有責任心的一代”。可是隨著這代人的長大,尤其是汶川地震和奧運之后,年輕人承擔起了社會責任,評價就一下子變了,F在回頭看,怎么理解當初那么多的批評?
江冰:在中國,傳統的力量非常強大,慣性也很大,魯迅早就說過,在中國搬張桌子都要流血,一個鐵屋開個窗都很難。年輕人的行為變了,自然會受到批評。說到底,中國傳統社會還是老人社會,話語權更多掌握在中年人和老年人手里。不過隨著社會發展,這種傳統的力量正在被改變。尤其有了網絡對年輕人影響很大。文化變得多元化。
當新事物出現時,總被認為是叛逆和另類的東西,比如說搖滾樂,貓王、披頭士等,剛出現時被認為是“臭狗屎”,但今天已經成為主流。再舉個例子,主流文壇并非愿意接受80后的非主流文化,但他們沒有辦法。從2004年開始,全國賣的每兩本文學書里,就有一本是80后寫的。我們到大學作演講談中年作家,學生沒興趣。這是一個值得反思和高度重視的問題,我們的孩子不能理解我們,之間已經產生了很嚴重的代溝。
羊城晚報:當初批評80后,現在又肯定了。社會是不是應該反思,因為現在還有聲音在批評90后、2000后?
江冰:從前毛主席說年輕人是八九點鐘的太陽,是因為大家在一條軌道上,我們是火車頭,拖著你們走,你們是后備軍。但現在突然發現不對了,你們走的是另外一條軌道,完全是另外一列車了。你們看的書、談的話、喜歡的東西等,都跟我們不一樣了。所以今天的人很著急。以前他們的孩子聽他們的話,沿著他們所希望的道路成長,但現在不是了。
我有個朋友的孩子,在深圳中信銀行有個不錯的職位,但突然辭職要去香港讀研,家人說了他不聽。年輕人有選擇的愿望和沖動,有人把這歸結為年輕人叛逆,但我認為那是中老年人落伍了,F在是中老年人向年輕人學習的過程,但同時也是一個相互溝通的過程。中國的社會環境和文化造就了這一代人。新生力量又加速了這個時代的轉型。
羊城晚報:您說80后有一怕是怕嘮叨。誰不怕嘮叨呢,為何拿來當作80后的特征?
江冰:人人都怕嘮叨,但80后尤其怕。因為他們的父母幾乎全面否定他們。他們很多意見完全跟父母背道而馳。所以他們在文學作品和博客文章中,對父母的反抗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五四時候,巴金在《家》里寫反抗,那一代人反抗舊婚姻制度,這從梁山伯和祝英臺時代就開始了。而今天這種反抗變成全方位的了。甚至連吃飯都是這樣,他們認為中國菜不好吃,要吃麥當勞、星巴克。他們的文化發生了變化,而這種變化他們的父母不太理解。在80后文學中有兩大主題,一個是對父母的反抗,如郭敬明作品《悲傷逆流成河》里,男主角最后以自殺表示反抗;二是對教育制度的對抗,我國的教育制度存在一些問題,讓很多人失去了讀書的興趣。
羊城晚報:2007年之后,社會接受了80后,認可了80后。他們的影響越來越大了。
江冰:社會承認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80后要求有自由選擇的權力,比如韓寒,復旦大學曾讓他先讀一年預科再轉正式的學生,他拒絕了。韓寒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說話很大膽,他的博客內容許多是對傳統思想的挑戰。但現在社會基本對他還是可以容忍的。
我在中大做講座時有學生問,我們可以選擇韓寒這種生活方式嗎?我們可以不上大學去當賽車手嗎?我說,你講這句話時,已經壟斷了一種生活方式。人的生活方式本該是多樣的,美國有一句話說得好:當總統的兒子可以去放馬,放馬人的兒子可以去當總統,這個社會就open了。這種變化在美國完全可以接受,但在今天的中國還不行。
看待80后,我們不必去糾纏他們到底是幾點起床,重要的是要認識到他們代表了一種新的力量,代表了有別于傳統的東西。
出生在完全的數字化環境
90后更加非主流 更喜歡互動
90后除延續80后一些特征外,還更加非主流化。
一個社會有主流文化也有非主流文化和邊緣另類文化,80后是處在非主流和邊緣另類文化之間的一種文化,90后更加非主流化。這種文化肯定會對主流文化
有影響,并產生沖突、融合、消融、合流。
90后非主流更加明顯,因為他們出生在完全的數字化環境。我們學校剛搞完一次調查,現在的學生已經不能夠忍受老師在課堂上講50分鐘了,他們要求互動,因為他們從小就習慣互動,他們很喜歡自由。90后有非常強烈的表達欲望,他們比80后更喜歡挑戰權威。傳統社會中都是金字塔結構,我們的信息是從上面傳下來的。而在網絡社會,這種結構消解了。
我在上課時發現,年齡越小的學生提問題越大膽。我到暨大的珠海校區作報告,90后有一半,而且大部分是外地的,因為外地學生比廣州的讀書早。他們提的問題跟80后也有區別。
90后是在數字化環境中出生的,但80后卻是成長在數字化的過程中,所以80后的特殊經驗是90后所沒有的。再者,真正的文化斷裂是從他們開始的,文化的斷裂中既有傳統的東西又有新的東西。80后處在網絡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交接點上,這個交接點是80后特有的。所以我們認為,80后會給中國社會留下濃重的一筆,這也使我對研究80后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