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0后談90 過來人解讀兩代人的距離
2009-08-27 14:45:49網絡資源
江冰談
80后和90后的區分
80后正在成為社會新興力量!現在回頭看,怎么理解當初那么多的批評?
80后崛起中國,正在成為社會新興力量。回首當初頗費思量,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為何80后曾備受批評?如何看待這代人成長中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遷?面對90后、2000后,我們的社會應該從80后的成長歷程中吸取什么?80后現象研究專家、廣東商學院80后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冰教授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說,社會應該重視研究這些問題,因為80后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一代,他們必將給這個時代留下濃重的一筆。面對當下社會“代溝”加深的現狀,江冰說,傳統社會成長起來的人應該考慮到,不是年輕人太叛逆,而是中老年人落伍了!
沒有網絡就沒有80后 80后坐上“另一列火車”
他們在青春期前后上網,互聯網已進入他們的生活
羊城晚報:您講過80后的特征,但我們采訪中反對意見也不少。這些特征有沒有數據支撐?
江冰:我們做80后的研究,是依據人群調查的。現在調查點有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個城市。因為這三個城市數字化環境最好。深圳的數字化環境也好,但它是一個移民城市,本土化不強。廣州也有一個問題,獨生子女比例比較小。作為我們研究對象的80后,有四個特點:獨生子女、生活在大城市(國際化都市)、接受現代消費觀念、接觸新媒體的(網絡)。他們在青春期前后上網,互聯網已進入他們的生活。
我覺得網絡對80后甚至90后的影響非常大,實際上網絡改變了這一代人,改變了中國整個社會結構分層,沒有網絡就沒有80后。
羊城晚報:既然結論是調查出來的,為何還有這么大的爭議?為何許多80后也說,“我不認同”?
江冰:其實80后還可分為前半段和后半段,且有很大差別。1985—1989年出生的,數字環境、網絡環境跟前80后有很大差距。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有兩個十年:1994年到2004年是技術發展的十年,1998年到2008年是在中國普及的十年。1985年出生的孩子,在他們14歲的時候開始接觸互聯網,他們的生活和互聯網緊密相連。
80后坐上“另一列火車”
他們是文化價值裂變的一群人,是印刷文化向網絡文化過渡的一代
羊城晚報:80后概念有很多內涵,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生于上世紀80年代。您是怎么界定的?
江冰:80后是指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一代。但它不僅是代際概念,還是文化概念。當然我研究的不是所有80后,是其中最有代際特征的那部分。我剛才講的四個特征組成四個圓圈,它們相交的地方,就是最有核心特征的人。我認為他們可以代表這一代人。這一代人有兩個特質,第一,他們是文化價值裂變的一群人;第二,他們是印刷文化向網絡文化過渡的一代。這兩個特征也體現了中國社會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到2000年以后的轉型,所以他們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一代。
羊城晚報:人們提出80后概念,應該指的是一代人的特點,但您的一些結論,比如說叛逆、追求個性等,像是一個成長階段的特征,為什么?
江冰:這個課題一開始就受到很大爭議。一是80后的區分準不準確,二是這個群體的特征界定。有些學者說我們也有青春期,也會叛逆,當年曾是紅衛兵、知青、大學生等,30歲后就會回歸傳統。但這是錯誤的,因為不能再用以前的標準來衡量這一代人。如果我們是開一輛火車的話,老前輩坐火車頭,我們坐在后面。但80后這一代坐在另外一輛火車上。
這幾年體制外的力量越來越大。十七大以后提出“新經濟階層”,主要是指體制外的。還有一個提法是“新意見階層”。還有就是網民。而且現在10歲到19歲的網民數量居高不下,據統計10歲到19歲和20歲到29歲這兩個年齡段的人在網民中的比例是67%-70%。而且這一代人是全球化的一代,比如我的女兒是1987年出生的,她現在美國讀研。他們的視野和所獲得的信息都是非常開放的。而我們成長的時代所獲得的信息是傳統的,都是主流媒體告訴我們的。
網絡一代秉承網絡精神
對這一代人來說,社會權威、家庭權威、老師權威都在消解
羊城晚報:我們了解到,一些80后自己都不認同80后的特征,甚至不認同這個詞。
江冰:我們在研究中也關注到這個問題。很多人不認可80后,甚至80后自己也不認可80后。80后也有一種對命名的焦慮。當你研究他、命名他的時候他不高興,感覺被規范、被約束了;當你不關心他的時候他也不高興,他覺得被忽視了。他們是要求自由的,網絡的精神是要求自由共享。
現在我們涉及80后做的調查有兩千多份。學生的團隊也做了很多調查,我們要求定量分析和數據支持。但我們這個課題的結論出來之后很多人覺得跟他們的感覺有反差。中國人認識問題的方式多是定性的,憑印象和感覺。缺少定量的數據分析,這一點跟西方的研究有區別。
羊城晚報:您講過80后有“六怕”,是您的研究結論嗎?多數人贊同,但也有不少人有意見。比如說80后的早晨從中午開始,這好像不僅是80后,在大學的時候,70后也這樣,現在90后更多。
江冰:其實“六怕”是網絡上的說法,是比較感性的東西,但和我調查出來的結論是相近的。我們的調查更注重深層次的東西,如年輕人多少歲接觸網絡,接觸網絡后對他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甚至戀愛方式、交友方式的影響等。
早晨從中午開始是80后的一個外在特點,年輕人都愛睡懶覺,但80后更強烈,因為他們零點以后還在上網。我們年輕時也會睡懶覺,但父母會把我們叫醒,父母在家里有權威,但現在這種權威越來越被消解了。
對這一代人來說,社會權威、家庭權威、老師權威等,都在消解。現在大學教授越來越難當,因為再不能壟斷知識,所有知識都可以在網上下載。另外,留學人數的增加,外頭世界的進一步打開,國際全球化觀念的進入,財富的擁有,個人自由度的增大,都是對傳統權威的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