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怪收藏集中營
2009-08-27 13:07:14網絡資源
收集火花、郵票、煙標和航模,這樣的愛好大家都很向往,卻很難堅持到底;襪子、壁紙、血痂和垃圾,愿意收集這些古怪東西的人則讓大家很難理解更難欣賞了。 但是收藏者們樂此不疲:只要一有條件,就會考慮怎樣讓自己的特殊藏品更豐富些,他們為什么喜歡收集這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呢?這種問題需要改變或治療嗎?
通過收藏生活物品記錄自己的成長,其實是一種很好的心理自療方式。而收藏特別藏品,用一種獨特的角度看世界也很有意義。但是,“只給自己看”是個很重要的原則。只有這樣:你的一些特殊行為才會隨著心理的康復自然消失,而不會因為外界環境與自己的相互刺激而進一步深化或轉化。
我的耳垢寶寶 講述者:陳樹
我兒子已經12歲了,多年來他一直保持著一種很奇詭的習慣:每次掏耳朵,都要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耳垢保留下來,收在一個鐵盒子里。我還記得他5歲時的一天,正在玩的他聽見了轟的一聲,接著耳朵里掉出來一塊很大的耳垢,他驚栗地舉著那塊耳垢來找我。發現不是膿痂,我就放心了。兒子卻小心翼翼的收集好那塊耳垢,可能就是那次之后,每掉出一塊耳垢他就好好收藏起來,有時候找不到掉哪兒了,他就會舉著手電筒到處找。現在6、7年過去了,他攢的耳垢放了小半盒,發出一股很奇怪的味道,我幾次要給他扔了,他都大哭大鬧,像護著命根子一樣。
母親的遺物收集狂 講述者:柳琛
3年前父親去世了,母親和父親感情很深,所以這個打擊似乎很大。從那以后,母親就熱衷于把家建立成一個父親遺物的博物館:父親常用的餐具、鋼筆、打火機、以往曾經書寫的材料,都被她留著,甚至最后一個階段在醫院穿的病號服和便盂她都要帶回家。為了幫母親寄托哀思,我們想辦法滿足了她。可是后來,母親逐漸發展到家里的一切垃圾都要保留的地步,我愛人扔掉了一個很普通的家樂福塑料袋,母親居然哭了4個多小時,說那是父親曾經用過的……
紙巾癖在行動 講述者:阿倫
記不清為什么了,我一直很喜歡積攢紙巾,當然不是用過的,也不是積攢紙巾包裝,而是很單純的紙巾。每次遇到一種新的紙巾或廁紙牌子,我就會買一盒,找出花紋最完整的一張夾在本子里。甚至出國,我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買到所有牌子的紙巾和廁紙,然后挨個兒夾在本子里,標明產地、品牌、購買地、日期等等。我發現各地的人對紙巾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有的地方強調質感,有的地方注重韌性,有的地方反而青睞粗糙的產品。但是女朋友認為我很變態,我該說服她,還是停止收藏?
套套收藏者 講述者:卡威
因為攢了一堆避孕套而被看成花花公子,這件事真是讓人憋氣。我從高二開始積攢各種能買到的避孕套,夜光的,果香的,異型的……哥哥在國外,每次回國都能大大地豐富我的藏品。可是,只要女孩子們看過我的藏品,立刻就會對我的人品產生懷疑。其實生活中,我并不是一個對性生活有奇怪要求的人,我既沒有古怪的習慣,也不使用那些異型避孕套,只是用最普通的杜蕾斯螺紋裝,為什么他們不能原諒我的收藏習慣呢?
難以填滿的收集之胃
關于集物癖的研究現在還是太少太少,人們既容易把它與戀物癖混為一談,又喜歡把它簡單地歸入強迫癥,而它的成因究竟是什么?易發人群的性格特質是什么?什么樣的藥物會對這種集物癖有效?似乎還沒有相關的研究成果。
戀物癖是通過撫弄、嗅、咬或玩弄某種物品來獲取性快感。所戀對象可以是與性有關的,如頭發、內褲、乳罩等,也可能是與性較少關聯的雨衣、球鞋、牛仔衣等。但集物癖不是,他們執著于收藏某種特殊的東西,且必須通過數量的增大來獲取某種物質上或精神上的滿足感,這是他們和戀物癖的根本區別。似乎內向型性格與這種集物習慣有關,從表現上看,它應該是行為強迫癥的一種,這種問題常發生在男性身上,而且多數在童年時代或青春期形成這種獨特的集物習慣。
比如曾經遭受過暴雨襲擊的人,就會強化自己對雨具的依賴,繼而發展為一種雨具收集習慣,所到之處都有雨具。為了幫助別人逃避暴雨,還會準備兩人用、三人用雨具。為了適應不同季節的大雨,還會考慮保存夏季用的吸汗雨衣和秋季用的防寒雨衣等等。集物習慣起初可以幫助他們擺脫某種恐怖,但是當收集者對物品產生一種依賴時,新的恐慌就會產生:擔心失去物品或者物品失效。
耳垢寶寶的問題其實非常常見。兒童經常會對自己的身體有一種特殊的愛好。很多孩子在理發的時候都會哭,并不是因為有痛感;還有的孩子甚至不喜歡擦鼻涕,在家長呵斥的時候選擇把鼻涕吸進去;還有的孩子會把掉的乳牙都收集起來。在兒童的自我意識形成中,他們最先形成的概念是第二者,即你的概念;其次才會漸漸形成第三者的概念,即“他”的概念;最后才會形成對自己的認識,逐漸把身體和“我”的關系建立起來。所以,他們會特別珍惜“我的”一切,包括頭發、耳垢和掉了的牙齒。他的心理上應該沒有問題,可能上了大學,他就會漸漸忘掉那個裝耳垢的小盒子,或者談起它的時候一笑了之。
老年人陷入收集習慣則比較成問題。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母親,為了緩和失去丈夫的痛苦,她只想更多地留下丈夫的生活信號。如果這些問題都發生在親人死亡的3個月內就不用過于擔心,老人并不是真的舍不得那個塑料袋,而是借此機會抒發喪偶的痛苦,老伴去世引發了她自己對死亡的恐怖。如果援引一些轉世或天堂的說法來勸解老人,她或許能慢慢擺脫這種痛苦。但是如果在丈夫去世后半年仍然不能恢復正常的心態,除了給老人以足夠的關懷和支持,還應該給他及時的心理治療。其實,對于親人死亡,特別是突然死亡的狀況,心理干預進行得越早越好,并不一定要等到發生心理問題了再面對心理醫生。
后兩位先生的收集習慣與前兩位不同,他們是自主的,而且帶有一定表白性、宣揚性。雖然從表面上看:他們都為自己的收集習慣得不到眾人理解而痛苦,其實他們還是有很強的自信堅持這種收集習慣的。他們的問題在于:要學著接受別人對這種收藏的非議。另類收藏勢必會引起其他人的特殊感覺:部分人會有好感,當然也會有部分人產生惡感。有些人的收藏怪癖會影響到他人:例如垃圾收藏導致的異味,尿樣收藏、標本收藏給觀看者帶來的視覺挑戰等。那么,坦然接受非議就成了必修課。
部分以收藏怪異物品為榮的人有一定的癔病型人格傾向:他們力圖給自己一個特殊的標簽,與其他人保持著刻意的不一致。如果常常以自己的古怪收藏作為炫耀,甚至在觀者的驚恐中獲取某種滿足,則更證明收藏者已經擁有某種特異的心態。他們需要重新搭建一個正確的自我意識結構,要學習在了解和尊重他人的基礎上獲取溝通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