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藥物制度取消藥品加成 避免“以藥養醫”現象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27 11:28:37
衛生部藥政司司長鄭宏,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政法司副司長許嘉齊21日做客新華網,全面解讀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訪談中鄭宏司長表示,要通過基本藥物的推廣,規范各級醫療機構醫生的用藥行為。同時,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正常運行,避免出現“以藥養醫”現象。
[主持人]實際上從今年初的新醫改開始,到現在我們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這樣一個制度我們可以想見他肯定對我們通常所說的“以藥養醫”的現象起到很好的緩解和規避作用。但我們看病時都有這種體會開藥方的時候筆是拿在醫生手里,他開目錄藥品我們會得到實惠,但是他如果說這個藥品對你治療這個病不會起到特別好的作用,你開這個藥吧,這個藥沒準更好一些,實際上他的一支筆,一張嘴可能會影響到我們對藥品的判斷,那我們怎么規避這種現象呢?
[鄭宏]剛才許司長講到了,制度在推進過程中要跟相關的制度建設做好銜接,共同推進,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基本藥物,醫藥醫藥,有藥還要有醫。一個患者到醫院來的時候用藥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由于現在治療手段也比較多,有些方面可能不一定要通過藥物的質量就能夠達到緩解或者是治愈臨床的疾病的。當然你剛才講的問題也是基本藥物制度在實施過程中,被賦于的重要作用,就是通過基本藥物的推廣,規范各級醫療機構醫生的用藥行為。
“以藥養醫”政策在歷史上曾發揮過積極作用。在50年代我們國家醫藥資源匱乏的時候,醫療機構在日常的看病過程中藥品收入支撐著或者說是維續著醫療機構的發展,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還起著一定的作用。但是現在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以藥補醫的弊端越來越顯現出來。老百姓的生活在不斷的改善,但是醫藥的負擔卻在不斷加重。所以這次醫改提出要把“以藥補醫”的機制進行轉變。過去醫療機構的投入是三條渠道,一個是政府投入,這個投入的比例很小;一個是醫療服務的提供,獲得一些收入;同時,很大的一塊是靠藥品收入的加成部分,就是剛才我們講的,藥品進來以后加上15%或者更多一些,通過這樣的加成收入來維持醫院的日常運轉。這次通過醫改收入渠道改變成政府投入和醫療服務兩個渠道。因此,這次醫改跟上世紀90年代的醫改還有一個不太一樣的地方,或者說是一個亮點就是政府新增8500億來作為支持醫改的保障措施或者說是條件。這不單純地是說拿出多少錢來補這個零差率,但是從政府的投入來看實際上是從各個方面來保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正常的運行。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