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學者造假被西安交大六教授聯合舉報
來源:本站原創 2009-08-27 10:56:18
7月21日清晨,古城西安。在碑林區人民法院一間簡陋的審判庭內,西安交通大學81歲的退休老教師陳永江早早地出現在被告席上,他是以“侵犯名譽權”被告上法庭的。
和他一同成為被告的,還有兩位年過古稀的老同事——郁永章和楊紹侃教授。他們3位,都曾在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以下簡稱“能動學院”)工作過多年。
而狀告他們的,也都是來自同院同校的同事,由于共事多年,相互之間的關系早已不只是同事那么簡單。原告之一的教授、博導李連生,長江學者,既是這3位被告的后輩,也是在郁永章教授門下讀的碩士和博士。而另一位原告束鵬程教授,還曾擔任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10余年。
上午9時,庭審準時開始。3位老教授意外發現:作為原告的李連生和束鵬程的身影遲遲沒有出現,只有其代理律師只身前來。
已退休多年的3位老教授怎么會被自己的學生和同事告上法庭?他們因何而惹上名譽權官司?
獲知申報部委獎勵項目后,六教授拍案而起
“你這種材料,把什么都說成你的,人家告了我們怎么辦?如果這種風氣不剎住,專業聲譽怎么辦?年輕教師、學生怎么辦?”
作為我國首屆壓縮機專業本科畢業生,73歲的楊紹侃曾擔任西安交大動力二系主任,后來又曾擔任過陜西省科委(現為科技廳)副主任。
2007年年底,一個教育部的科技進步獎獲獎項目公示讓長期從事壓縮機技術教學科研工作的楊紹侃感到很驚訝:能動學院李連生教授申報的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是“往復式壓縮機理論及其系統的理論研究、關鍵技術及系列產品開發”。
“我心想,他沒有搞過往復式壓縮機,不會突然弄出這么大一個課題吧?!”楊紹侃說。
心懷疑竇的他向校領導反映情況,然后從學校科研處(現已更名為科研院)獲得了該獎項的申報材料,看過之后,“感覺有問題,全是假的東西”。
隨后,楊紹侃找到多位曾經的老同事,包括郁永章教授、陳永江副教授、林呆呆教授、馮全科教授和屈宗長教授,一起來討論這個事情。
這5人中,有3人已年過古稀,且退休多年,但他們都是我國壓縮機研究領域的專家。如81歲的陳永江副教授,1957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后長期在西安交大壓縮機系任教。76歲的郁永章教授,1957年參與籌建我國首個壓縮機教研室,還曾擔任過西安交大壓縮機教研室主任和化工學院院長。73歲的林呆呆教授,曾任壓縮機教研室副主任。
舉報者中還有兩位仍然在職的教授,屈宗長和馮全科,也都年過半百。56歲的馮全科教授歷任壓縮機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與馮全科同齡的屈宗長教授,歷任壓縮機教研室副主任,西安交大萬寶壓縮機工程中心副主任、主任。
這6人中,有5人曾有過擔任李連生所在本科班教學或畢業設計指導的經歷,惟一例外的是陳永江副教授,他是李連生博士生導師的老師。更為例外的是郁永章教授,他是李連生碩士、博士期間的指導老師。
郁永章教授的回顧,大致還原了李連生的經歷:1982年畢業后分配到河南南陽鋼鐵廠工作,其后報考交大壓縮機專業碩士研究生,未被錄取,其時郁永章教授正受命籌備化工學院,于是將李連生調劑到自己手下讀研。畢業后,李連生留校在教研室工作。不久后,李連生又考取了博士,但由于當時郁永章不是博導,就掛在了當時已經成為博導的束鵬程教授名下。實際上,李連生仍是在作為第二導師的郁永章指導下完成學業的。
郁永章教授說,李連生在讀碩士和博士期間,都是研究渦旋壓縮機的。
西安交大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網站的教師信息中顯示:李連生現在是能動學院教授、博導,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流體機械及壓縮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創新研究團隊帶頭人。記者了解到,李連生還曾擔任能動學院副院長、分黨委書記和學校人事處處長。
“大家都是拍案而起呀!”81歲的陳永江至今清晰地記得當時6人看完報獎材料時的情景。
陳永江說,西交大的壓縮機專業是中國的首創,1957年成立壓縮機教研室,郁永章是元老之一,下來就是他、楊紹侃老師,接下來是屈宗長老師和馮全科老師。“我們這幾位老人,遵循認認真真、有什么說什么的原則,一看報獎材料都火了!毀了我們壓縮機專業好不容易掙來的聲譽怎么辦?你這種材料,把什么都說成你的,人家告了我們怎么辦?如果這種風氣不剎住,專業聲譽怎么辦?年輕教師、學生怎么辦?”
6位老教授一致認為,項目申報人是在將他人成果任意為其所用,如沈陽氣體壓縮機廠(現歸沈陽鼓風(集團)有限公司)研究者申報的“4M50型壓縮機研制”項目在1998年就已經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但這型壓縮機卻成為李連生教授等人申報獎項的主要成果。而且,除此之外,他們認為申報材料中許多關鍵理論和技術中所謂的數值模擬計算方法都是國內許多人采用的常用方法。
在詳細審閱報獎資料后,2008年1月2日,6位教師中的4位向校方提交了評議意見。馮全科教授在評議意見中寫道:“本項目推薦書中存在荒唐漏洞的地方太多,無法一一闡述列舉……主要申請人的態度極不嚴肅,邏輯混亂。”
評議意見中,他還對作假手段進行了推斷:“自己針對關系戶單位的產品,編造所謂往復壓縮機理論和關鍵技術——讓關系戶開具經濟效益證明,讓關系戶的用戶出具經濟效益證明——并注明是交大的理論和關鍵技術的應用成果——把相關關系戶的人員納入報獎成員,互惠互利——找外行和熟人作為鑒定會成員……”
西交大已將李連生的一等獎申報撤回,并免去相關職務
評議意見提交54天后,6人等來了學校的首次通知。
2008年2月26日,分管科研的副校長、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和科研處副處長前來,稱受命交換意見。
陳永江回憶說,當時,3位領導的意思是學校地處西北,學校科技排名比較靠前來之不易,希望大家慎重對待,同時希望不要激化矛盾。
3月17日,6人向西安交大黨委、紀委等多個部門發出第一封公開舉報信,舉報李連生報獎造假。
幾天后,他們接到了校學術委員會的通知,讓他們及李連生等人在不見面的情況下各向學校學術委員會作陳述,由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投票決定。通知的人還表示,陳述時間雙方各30分鐘。
3月27日,會議在學校行政樓舉行。
楊紹侃說:“先是我講了13分鐘,然后是陳永江老師講了17分鐘,但1/3的舉報內容都沒講完。隨后我們離開,李連生等人講了30分鐘。兩個30分鐘后,學術委員會委員們開始投票。”
他們后來了解到的投票情況是:20個委員,9票棄權,6票支持舉報者,5票支持李連生等人。
據楊紹侃回憶,3月31日,6人接到科研處通知,李連生的一等獎申報已從教育部撤回!然而,6人要求查看校方去函及教育部回文,遭到拒絕。
不久,他們于3月17日發出的公開舉報信出現在了以學術打假著稱的“新語絲”網站上,使此事的影響面由學校內擴散到了學校外。
2008年9月,能動學院出臺文件,鼓勵凡3級以上教授都可以自行組成科研團隊,并且注明:凡學術造假者不能組成科研團隊。在學院組成的科研團隊領導小組中,李連生教授位列其中。
李連生教授主持了制冷低溫學科科研團隊的組織工作,并在本學科指定4人作為科研團隊負責人,屈宗長和馮全科都是3級教授,但被排除在外。屈宗長和馮全科教授要求組織團隊,但被拒絕。
此后他們一直不斷舉報,并在今年3月開始在“科學網”建立“陳永江博客”,發表署名文章進行舉報。
今年4月,西安交通大學學術委員會成立專門調查小組,調查6人舉報的問題,馮全科教授作為成員之一參與調查。
4月22日,陳永江等被校方再次約見。校方詢問對此事的處理意見,6位教師仍然要求嚴肅處理。
5月,李連生教授的流體機械及壓縮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職務被免。
虧損企業何來新增產值
“國家的巨額投資幾乎損失殆盡”
陳永江說,在提供給教育部報獎的申報推薦書中,很多造假顯而易見:把上海壓縮機廠1965年的大型機身整體鑄造技術,說成是他開發的;把沈陽鼓風(集團)有限公司1998年和2001年已經獲獎的兩種壓縮機產品,都說成是采用他的理論和技術研發的,且由沈陽鼓風(集團)有限公司開出了經濟效益證明9700萬元用于報獎。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申報推薦書中,從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網頁上摘錄了一幅LHC螺桿活塞串聯壓縮機的圖片,貼在推薦書上,并稱之是他們研究團隊為我國海軍艦船開發的高性能空氣壓縮機,打破了西方國家對我國的軍事封鎖,陳永江說,但實際上,這個機器并非由他們開發,且根本不能用于海軍艦船。
隨著6人調查的深入,對于李連生獲得的陜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以及李連生、束鵬程2005年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也發現重重疑團,這些疑團集中在經濟效益的證明材料上。
6位舉報人從學校查閱了李連生教授等人獲得陜西省一等獎的報獎書,從報獎書中看到,開發成果及效益證明主要來自于西安泰德壓縮機有限公司。
泰德公司是1998年由陜西省計委立項成立的企業,專門用于開發渦旋壓縮機,其中,西安交大李連生等人的技術成果作價400萬元入股。
2003年,李連生憑借《渦旋壓縮機設計、制造關鍵技術研究及系列產品開發》項目,申報并獲得“陜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在該項目的陜西省科技技術獎推薦書中,應用證明一欄注明:“2001年度新增產值(產量)599萬元,2002年度新增產值(產量)1250萬元,2003年新增產值(產量)4092萬元。”
然而,西安交通大學調查小組前往泰德公司所形成的調查會議紀要卻顯示,該公司的常務副總經理劉新友和技術顧問亢長生說:“由于企業資金鏈斷裂,致使公司無力購買專用設備,加工產品有時出現性能不穩定,導致企業壓縮機項目2005年終止。”
劉和亢認為:“李連生老師渦旋式壓縮機項目在技術上是成功的,企業最終轉型主要是由于渦旋式壓縮機項目所需資金量太大,企業資金鏈斷裂導致企業最終重組,前期所做的壓縮機項目積累了經驗,為企業在汽車空調項目上所取得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然而在庭審中,被告律師高健安出示的一份來自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的資產評估報告書顯示:泰德公司成立后的1998年至2000年之間沒有生產。
2001年,泰德公司開始生產銷售,當年實際產值468萬元,營業額96萬元,虧損148萬元;2002年產值、營業額均為 258.81萬元,虧損307.28萬元;2003年產值、營業額均為48萬元,虧損384萬元;2004年元月停產。停產避免了損失擴大。
就在停產的2004年,國家計委批復投入國家資本金1000萬元,省屬一國有獨立公司再投入國有法人資本金700萬元,共計向泰德公司繼續增加出資1700萬元,這樣,泰德公司資本金增加為4500萬元。
但增資并未改變泰德公司的頹勢。2004年,公司產值、營業額均為99萬元,虧損273萬元;2005年營業收入142萬元,虧損528萬元。
高健安律師說,該報告顯示,以2005年11月30日為評估基準日,泰德公司的凈資產僅為868.50萬元,其中渦旋式空調壓縮機和旋葉式汽車空調壓縮機因技術設計和規模的原因均已停產,故按零值評估。
他據此認為:“原告的技術沒有產生他們自稱的效益,卻引起高達82%的虧損,國家的巨額投資幾乎損失殆盡。”
也就是這一年,李連生、束鵬程教授以“渦旋式壓縮機設計、制造關鍵技術研究及系列產品開發”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一項規定,授予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的必要條件是,在關鍵技術或者系統集成上有較大創新,市場競爭力較強,成果轉化程度較高,創造了較大的經濟效益。有業內人士就此解讀:“這意味著在科學技術獎評選中,科技成果的應用效果如何,占有相當分量。”
郁永章教授向中國青年報記者坦承,其實在6人舉報的2005年國家進步二等獎中,自己是第七完成人;屈宗長是第四完成人。
郁永章教授說,當時,李連生找上門來要材料,都是師生、同事,就直接交出去了。兩人能保證所提供的材料沒有騙人,但當時對報獎材料的其他內容卻并不知情,“沒有看過整個材料就簽字了,因此我們也是有責任的。將來要處分,我們也有一份。” “貢獻突出”的合作者原來是李妻
在21日的庭審中,原告律師葉子豐稱:從2008年1月份開始,在新語絲、中國科學網博客發表的《揭露長江學者李連生剽竊和侵吞他人成果的第五個罪證》等一系列署名文章中,借批評“造假”為名,沒有任何事實根據地污蔑原告“剽竊”;侵害原告的名譽權,將原告丑化為“碩鼠盜賊”、“無所不偷”、“學術腐敗”、“道德墮落”、“黑幫老大”。
起訴狀中,李連生、束鵬程要求被告賠禮道歉,消除影響,還分別提出了賠償15萬元、12萬元精神撫慰金的訴訟請求。
但郁永章認為,原告在起訴狀中寫道,三被告是借批評造假為名,沒有任何事實根據地污蔑原告剽竊,“我們不是沒有根據,我們是有根有據地進行批評”。
被告代理人高健安也認為,如果被告的評論是有依據的,就不能認為他們的說法是誹謗,于是,他把庭審中的辯護方向放在了李連生等所申報的2007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所獲得的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是否造假上。
原告律師葉子豐稱,兩大成果先后獲得了陜西省科技廳、教育部組織的專家鑒定,取得科技成果鑒定證書。由國務院頒發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也由國務院組織過專家鑒定。
對此,被告律師高健安予以反駁,兩個證書并不能掩蓋原告造假的事實。根據《科技成果鑒定辦法》第四條規定,科技成果鑒定只是評價科技成果質量和水平的方法之一,國家鼓勵科技成果通過市場競爭,以及學術上的百家爭鳴等多種方式得到評價和認可。“顯然,科技成果鑒定作為評價認可科技成果的一種方法,并不能排斥市場競爭實踐對科研成果所得出的評價,以及根據其他事實作出的評價。”高健安說。
事實上,在6位教授舉報后,根據科技部、陜西省科技廳要求,西安交通大學正在進行調查。其中,對于6位教授提出的李連生之妻——熊春杰學歷造假一事,西安交大已作出處理。
6人在2008年翻看李連生2007年教育部一等獎申報書時發現:項目第14完成人熊春杰是李連生的妻子,其對該項目的主要技術貢獻為:“負責成本分析工作,在提高產品性價比方面貢獻突出。”然而,6人獲得的一份評審表中,熊春杰在其間的主要工作卻是“實驗”。同時,項目完成人情況表中,熊春杰的學歷赫然填寫“1995年深圳大學本科學士”。
當年讓還是臨時工的熊春杰進入學校工作的郁永章教授記得,“那時的學歷欄填寫的是專科!”而在熊春杰2003年申請“工程師”職稱述職時,也明白無誤地自稱“大專”學歷,并通過了能動學院的工程師職稱評聘,隨之,熊春杰的職務和工資得到晉升。
西安交通大學人事處的一份調查情況顯示,熊春杰學歷造假一事已有定論:“認定熊春杰使用虛假本科學歷,并獲取利益,屬違紀行為……決定給予警告處分……取消熊春杰因使用虛假本科學歷所獲得的一切利益。目前,人事處正在組織人員對其所獲個人利益逐項進行調查,待核實無誤后即會作出相應的處理。”
利益之爭還是學術道德之爭
“你們還年輕,不要牽扯進官司來”
庭審中,原告律師葉子豐還認為:原被告之間存在商業利益關系。
他提出,郁永章是浙江強盛公司總設計師,該公司和溫州固耐公司處在同一地域,生產同類產品,是商業競爭關系。同時,在此期間,陳永江不時致電溫州固耐公司,要求與其合作。“所以,這不是單純的學術之爭,也是利益之爭。”葉子豐說。
束鵬程教授也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事涉及商業利益之爭。
他說,這幾位老教師雖然退休多年,但一直都在工作,要不在企業兼職,要么自己開公司,“這就產生了一種矛盾”。
對此,郁永章表示,強盛公司的產品是給出租車提供加氣的小型壓縮機,固耐公司則是生產大型壓縮機,并非同一領域。陳永江也聲明,自己是全國55家化肥廠40年的顧問,不存在脅迫一家公司與自己合作的可能。
幾位老教授鄭重要求,學校領導能否組織一場由校學術規范委員會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以及能動學院學位委員會、壓縮機方面的全部教師全體研究生參加的“辯論會議”,讓雙方面對面地澄清事實。
“我們的學校113年了,不能容忍有不正之風!”6位老教授如是說。
庭審結束后,中國青年報記者找到原告代理律師葉子豐。但他表示,此案還在審理中,不方便發表任何看法。
7月23日上午,中國青年報記者在西安交大工程館308房間找到了李連生教授。
對于記者的采訪請求,李連生教授表示,“現在正處于起訴階段,不合適”。
李連生教授說,幾位教授所舉報的問題現在解釋沒有意義,“快了,這個你放心,會有機構來說的。咱們有學術機構,對吧,還有科技廳和科技部”。
記者問:“對于6位教師的舉報,您是否做出了回應?”
李連生:“已經向相應的學術機構提供了證據材料。”
記者問:“這些證據是否可以向媒體提供?”
李連生教授的答復依然是:“不合適。”
對于自己妻子的學歷問題,李連生教授則表示,“這是另外一回事情。”
隨后,記者來到位于同一層樓的束鵬程教授辦公室。
束鵬程教授稱:“我本來是安心做業務工作的,反正也快退休了。為了維護學校的利益,讓我們搞這攤子。如果在網上發表一篇兩篇,我都不理他了,但是發了幾十篇,大概有四五十篇,點擊數有7萬左右,影響比較大,這種情況下,沒有辦法(才起訴)。”
在束鵬程教授看來,報獎有幾個單位合報,“有他的名字,不存在偷竊,(他的)思路要深一點”。
他同時提醒中國青年報記者,“事情太復雜,你們還年輕,不要牽扯進官司里來”,“你們即使有錄音我也可以不認的。”
7月23日,西安交大校長助理、科研院院長席光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電話采訪時稱,2007年年底學校接到舉報后高度重視,學校學術委員會專門展開了相關調查,由于舉報涉及內容復雜,目前還在進行中。
對于舉報中涉及的2007年度教育部報獎一項,席光介紹,當時學校接到舉報后,鑒于存在爭議,經調查后給教育部去函建議暫時不評。
席光還證實,今年初科技部在接到舉報后,專門發函給陜西省科技廳,學校正在調查中,很快就會有結果上報回復科技部。
撥通西安交通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虞烈的手機后,他也表示“對此不發表任何看法”。
據了解,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王建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公開表示,“現在整個知識界的價值取向太功利化了,做學術做科學太功利化是有問題的,現在有些人突破了道德底線,情況比過去要多,在我們學校對這種事情處理得很嚴厲。比如說有研究生,他的論文有抄襲的情況,即使他畢業了,我們也要把他的學位證追回。我們早就聲明,只要有教師搞學術腐敗,我們就要把他從教師隊伍中清除。這種事情在我們學校很少,但只要有一點點,我們都會采取措施。”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