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博士跳樓僅是個人心理問題?
2009-08-26 23:58:52本站原創
10月10日晚10時半,入住積水潭醫院燒傷科的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生王然(化名),避開家人的看管,從三層病房的洗手間跳下,幸被樓下的車棚擋住,沒有造成損傷。之前,王然是把自己割傷、燙傷后被家人和學校送到醫院的。對此,校方稱是個人心理問題。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26歲的衡陽籍在讀博士生孟懿因“厭世、精神抑郁”而跳樓自殺事件發生才不久,今天又看到這樣的一條新聞。博士自殺事件一再發生,這些自殺者在個人心理素質上當然存在問題,但我們的學校和教育就“一身清白”、毫無責任嗎?這些學生為何存在如此嚴重的心理問題呢?
學生就是學校的產品,學生出了問題,學校當然有責任。當然,這種責任不是法律上的責任,而是一種道義上的責任。透過博士自殺事件,我們在他們耀眼光環背后分明看到了他們扭曲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他們豐富知識背后充滿了人生的迷惘。他們為何會覺得自己“是沒用的人”,覺得“人生沒有快樂也沒有希望”,這與我們學校教育存在的誤區有關。
首先是忽視了對博士等高級知識分子的人生觀和心理素質教育。人們往往把人生觀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的重點放在大學生和中、小學生身上,對研究生、博士生則往往認為他們是高級知識分子,理應具備較高素質,因而有所忽視。實際上,這些博士生的心理素質、人生觀并沒得隨著知識的增長而不斷完善,相反,當他們在人生觀和心理方面出現問題時,更容易走向極端。如離家出走的北大研究生,只因沒掙到錢便自認為“無能”,卻沒想到他尚在讀書還沒工作;王然也覺得自己“沒用”。他們沒有認識到,能夠對社會作出一定貢獻的人就是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并一定要非常富有或特別杰出,因為那樣的人畢竟是少數。因此,加強對高級知識分子心理素質和人生觀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讓他們擁有健康的心態去面對人生,同樣刻不容緩。
二是忽視了對高級知識分子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人生一世,除了個體的權利和自由,還有對親人、朋友和社會的一分責任。博士屬于社會精英分子,國家、社會和家庭培養一名博士花費巨大,他們身上負有比別人更重的社會責任。自殺者看似解脫,卻留給親朋無盡的哀傷,也給社會造成了巨大損失,是對家人和社會的不負責任。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從小便缺乏這種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導致部分高級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意識淡漠,當他們在遭遇挫折時,往往產生“厭世”情緒,想到一死了之,卻沒有想到肩負的“擔子”。因此,高校在教育中要注重培養研究生、博士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讓他們承擔起應有的“社會精英”的責任。
面對一再出現的博士自殘、自殺行為,個人心理、家庭環境固然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而我們的教育和學校也要好好反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