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一度是中國代名詞 在歐洲影響廣泛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26 16:56:21
契丹族是古代活動在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從秦漢時期,由東胡鮮卑族發展而來。自建立遼國以后,契丹族采取“因俗而制”的政策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同時加強與東西方的交流,在中亞和歐洲具有廣泛影響,使得“契丹”曾經一度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近日,中國契丹文化研討會在河北平泉召開,邀請了各方專家共同研討契丹文化對中國及世界的影響。
契丹族從公元四世紀出現于史冊,到十三世紀消亡,歷經1000多年。契丹族在北方草原上建皇都、創文字、制法典,推進了北方的封建進程,其推出的“因俗而制”政策,促進了民族融合,在民族雜居地區,都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由契丹族建立的遼國疆域面積相當于兩個北宋。
遼寧省社科院研究員黃鳳岐說,契丹和西夏、吐蕃在宋朝的北邊和西邊組成了一條封鎖線,隔絕了宋朝通西域的聯系,也切斷了宋朝和高麗之間的陸上通道。而且契丹強于后起的西夏,以及當時已近衰弱、分裂的吐蕃,成為溝通東西方的聯系中心。“契丹”名稱早已傳遍五湖四海,其內涵已超出契丹本身。十三世紀波斯歷史學家杰費尼把金帝國稱為契丹,或女真契丹;十三世紀中期訪問過蒙古的加賓尼和魯不魯乞通稱中國為契丹。
據介紹,俄羅斯、希臘、伊朗等至今仍把“khitiy(契丹)”的變種體作為中國的總稱,在這些國家契丹名聲遠遠超越了當時的宋朝。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