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眼中的清王朝
來源:本站原創 2009-08-26 15:07:05
1998年,前全美亞洲學會會長伊芙林·羅斯基出版了《最后的皇朝:清皇家機構的社會史》一書,該書注意到清朝作為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政權,具有與以往漢族傳統封建王朝不同的特點,描述了在中央統治機構中的滿族特色;同時突出論述了清皇室是如何利用宗教?如佛教以及滿族固有的薩滿教來進行統治的。
美國漢學界以現任全美亞洲學會會長的蘇珊·曼為首的一些學者,對這部書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說她開辟了以前無人研究過的一個新課題,也是一個新領域。該書的貢獻在于,第一,它是美國史學界從重點研究中國區域史轉而注意研究中央政權統治的一個信號。雖然90年代初,就有白冰菊論述軍機處的專著《君與臣:中國清朝中期的要害機構,1723~1820》問世,但該書過于艱深,閱讀困難,所以影響有限。此后雖然也出版了幾部論述康熙初期政治等問題的著作但很快就歸于沉寂。近年來,隨著明清檔案大量向國外學者開放,美國學者對清史研究的興趣和投入的精力也較前更多,羅斯基這部著作,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第二,該書視野廣闊,據作者自謂,舉凡語言、民族、物質文化和宗教,無所不包,尤其是注意到了以往學者很少留意的民族問題,并且對此有比較完整具體的闡述,它所采取的角度,無論對中國還是美國的讀者,都會感覺到某種新意。
但是,這部書也存在諸多問題。雖然作者企圖從滿族統治的角度來剖析滿清的政治文化和社會,但對滿族諸項制度的敘述并不全面,對于清朝統治起到過重要作用的軍事、法律和財政政策,或很少或幾乎全無涉及。對于滿洲這一民族共同體的形成、發展以及民族意識等問題,是該書的重頭戲,卻仍未能將脈絡交待得十分清楚。此外,該書還有些常識性的錯誤,諸如皇室《玉牒》十年編寫一次,作者卻說是九年;清朝自咸豐以后的幾朝皇帝迄未再去承德的避暑山莊,作者卻說嘉慶以后諸帝經常往還,等等。尤其是該書首頁的清朝版圖,作者稱是嘉慶年間的,竟然未將臺灣列入,海南島的歸屬也模糊不清,即使是出于疏忽,也是個難以原諒的錯誤。
然而,對于中國讀者來說,這本書最令人感興趣之處,也許還是作者對于清朝統治者的儒化與中國化問題的闡釋。這不由人回憶起幾年前該書作者與美國著名漢學家何炳棣圍繞這一問題展開的那場著名的討論。1996年,伊芙林·羅斯基在全美亞洲年會上以前任會長的身份發表一篇演講,名為《再觀清代: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后來發表在當年10月的《亞洲研究學刊》上,針對何炳棣1967年所寫《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一文中所說清朝統治者的“漢化”問題提出異議。羅斯基認為,清朝能夠在中國成功地維持了近300年的統治,主要原因并不是漢化,而是有效地得到了蒙古等中亞諸多非漢民族的支持,從這點上說來,滿族統治者是以中亞諸民族的大汗而并非中國傳統王朝的皇帝身份出現的。她認為滿族只是利用了儒家的很多東西而本身還是保留了諸多自己的特點,清朝與中國并非同義詞。羅斯基的說法在美國漢學界反響強烈,頗得好評。接到挑戰后,何炳棣用近兩年時間撰寫了《我對漢化問題的再思考:對羅斯基“再觀清代”一文的答復》一文,對羅斯基予以駁斥。他舉出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進入中國后都要爭“正統”的大量事實,說明少數民族的“漢化”是大勢所趨。以清朝來說,漢化的標志就是“儒化”,所以也不妨以“儒化”化替之,而儒化與中國化就是一回事。何的文章觀點犀利鮮明,史料確鑿充分,說理透徹精辟。當然,以羅斯基在美國漢學界的影響之大,她的觀點在年輕一代的學者與學生之中還是很有市場的,在《最后的皇朝》一書中,她也將自己關于滿族并未漢化而只是“利用”儒學的觀點,作了充分的發揮。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