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30年前一個農村高考落榜生的心路歷程
2009-08-25 14:39:04網絡資源
我來自農村,曾是一名高考(論壇)落榜青年,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和努力打拼,終于在省會城市扎下根,買了房,安了家;厥30多年的坎坷人生,心生感慨,不吐不快:落后的中國教育沒法指望,農村青年尤其是農村落榜青年要闖出一條路、打拼一番事業,必須靠自強自立,自己才是救世主!
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在離家不遠的湘南小鎮念高中,是本村同齡孩子中為數不多的兩個高中生之一。
當時上高中,比現在上大學難得多。從小學到初中,我都是優秀學生,一直是村里同齡孩子的榜樣。村里人都盼我這個“秀才”能考上大學,為今后改變落后的家鄉面貌出點力。
上了高中后,我喜歡去學校閱覽室看書閱報,在老師眼里,經常“不務正業”,我卻越來越感到老師課堂教學的乏味和學校教育的無聊,并認真思考上學受教育的真正意義,深切感到教育“目中無人”,學生只是考試的機器和分數的奴隸。我那顆原本安分的心越來越叛逆。高中的3年、痛苦的3年。終于,沒有出乎意料地高考落榜了。在失落迷惘的同時,我也暗自慶幸:終于可以逃出“地獄”去奔向自由王國了——去廣東打工、闖蕩世界是我當時最迫切的想法,然而,在老父親的威逼和親朋好友的苦勸下,我只有硬著頭皮踏上返校復讀之路。一年不成又復讀一年。按往年的錄取線,1992年原本可以考上本科,結果當年,為遏制復讀現象,給應屆生更多上大學機會,湖南省出臺土政策,開全國先例,給復讀生的錄取分數線加分,文科加了28分,我因此只上了一個“收費包分配”的?(即每年多交2000元學費,其它待遇與正取生相同)。要發放錄取通知書了,我輾轉幾百里,去地級師專問消息,招生辦的老師說:交500元押金就可以取錄取通知書。我返家借款,只借到200元,看來我今生與大學無緣,鐵了心不再復讀。借了100多元路費,別無選擇南下廣東當民工。
在廣東寶安打工3年,吃盡了苦頭,飽嘗了生活的艱辛。但不管日子過得多么艱苦,求知的欲望卻從來沒有泯滅,工作之余,我跑去寶安區圖書館,繼續高中時代的“不務正業”,從中獲取知識,也得到精神慰藉,感覺到世界的一絲陽光和溫暖。
沒有學歷我不后悔,但沒有學歷,在中國這個崇拜文憑的學歷社會只會寸步難行。沒有辦法,我回到長沙,走自學之路,在湖南圖書館貪婪地吸取知識的營養,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機會終于來臨,1997年6月底,在長沙一個人才市場,一個民辦學校招聘大專學歷以上的教師。我以機智對答獲得了校長的好感,他破格答應讓我先去學?纯础榱诉@次千載難逢的機會,我辭去工作,背水一戰,借住在朋友租來的房子里,主動寫了一篇關于學校發展的建議書。校長很高興收下這份“見面禮”,并當場拍板:你就是我要找的人才!接下來的試講,我又在那批應聘的本、?粕斨蝎@得第一名。從此,我步入了民辦教育行業。從最基層的班主任老師做起,我在學校幾乎所有的中層崗位都鍛煉過,直至學校董事長助理、省級行業社團的副秘書長,成了一個業界認可、受人尊敬的民辦教育工作者。雖然無甚建樹,且因為沒有大學文憑喪失了許多發展機遇,但靠一己之力,一路走來,問心無愧。
在民辦教育行業從業的十多年,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樣的學校才是好學校?什么樣的教育才是好教育?深感中國應試教育到了登峰造極、非改不可的地步,農村教育更是問題叢生。新中國成立60年了,但中國農村面貌改觀甚微,城鄉差別日益擴大,我認為除了其他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農村教育問題積重難返;貞浧鸶咧泻蛷妥x的生活,我經常會不寒而栗。其實,農村學生最需要的并不一定是考上大學,他們需要的是自信,是機會,是改變生存環境的斗志。建議制訂規劃綱要小組的專家多多了解農村實際,那些華而不實表面花哨的教育方式只能更加重農村孩子的痛苦。
我衷心希望,“沒法指望落后的教育”的感慨,不要留給我們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