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高考知識點 > 高考語文知識點 > 現代文小閱讀解題思路管窺

          現代文小閱讀解題思路管窺

          來源:高考網 2009-08-18 13:09:21

            “現代文小閱讀”是指在第Ⅰ卷中以客觀選擇題形式考查的現代文閱讀,共12分。從選材上看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兩類。《考試說明》對客觀性閱讀的相關要求主要有以下幾點:1、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3、篩選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4、根據文章的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有人對近三年的答卷情況進行過統計,四個選擇題全做對的不到30%,做對三個的約48%。無論是各屆學生的反應,還是高三教師的反應,大家一致認為這12分是不容易得到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選文本身過于專業化、語言晦澀難懂、命題角度刁鉆等。

            但縱觀近年的高考小閱讀,仔細分析也還是能夠從中悟出有關的“規律”和“方法”的。如果在迎考復習中能掌握此類試題的命題規律并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題技巧,就完全有可能在高考中取得這一部分的理想分數。

            一、樹立一種觀念。

            這種觀念就是:科技文閱讀考察的是文章的閱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而不是要求學生全面、系統、透徹弄懂相關的科技知識。答錯題常常是因為我們在文章內容方面過于計較,而忽略了語文知識,邏輯規律,而語文命題恰恰是著眼于考察語文能力的。基于這一認識,我們在做科技文閱讀的試題時,必須排除與選文相關的舊有科技知識的影響,完全靠選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二、明了閱讀考查的實質。

            高考所考查的閱讀屬信息學閱讀。這種閱讀方式是以閱讀者已有的知識積累為依托,以確認、整合為基本手段準確獲取文章中的新鮮信息,從而擴展、補充、校正原有的認知積累并進行合理的推斷、想象、鑒賞的一種閱讀方式。確認,是對某一語言單位的確切認知,包括字、詞、短語、句子、句群、段落。整合,是對語言單位關系之間的把握。

            三、落實四個步驟。

            1、標明段落序號。標出序號看似小事,實則大有必要。在我們的平時訓練中,有的文段可達八九段、十余段,標出文段序號不僅有利于節省時間,更有利于我們快速把握行文思路,特別是有利于快速找到選項的設置區域。

            2、聚精會神地通讀全文。首先,要讀懂。讀懂是解題的前提,這里面包括讀懂每段的意思,讀懂全文的意思,初步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能明了作者的寫作傾向,能看懂文章的主要寫作手法等。其次,要讀細。高考是要選拔人才的,命題者常常選擇那些細小而有價值的地方命題。比如文段中代詞所指代的內容,照應與過渡,概念的內涵,還有關聯詞、副詞(特別是表時態、推斷、否定、轉折關系的副詞)、表示內容相反的詞語(如“成反比”“截然相反”“不同于”)、修辭手法等。

            在具體的操作中要做到:第一、邊讀邊概括每段的主旨;第二、邊讀邊劃出重點的字、詞、句。

            3、審好題干。審準是做對的前提。首先是審準修飾語,03年全國十卷第8題的題干為“根據原文,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最嚴重的一項是”審題的關鍵就在“最”字上;其次要審準判斷的性質,有的是要我們選出“正確”的選項,有的是要我們選出“不正確”的選項,所以,一定要看準“準確”、“正確”、“完整”,“不準確”、“不正確”、“不完整”等字眼;第三,要審準提干的“潛臺詞”,如03年全國十卷第9題,題干為“下列對‘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自身活動所造成的災難’這句話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解好這道題首先要找到人類的那些活動給生態環境的帶來了災難的信息點,然后就能明確這個題干所問的本質,即找出生態變化與人類活動無關的項。

            4、確定答題區域,將選項與原文的相關語句進行比較,作出準確的判斷和選擇。確定答題區域非常關鍵,有的選項只是針對一段(包括一個句子、一個詞)而設的,有的選項則是針對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設的。

            四、要懂一點邏輯常識。

            人類只有兩種思維方式:一種是形式邏輯思維;一種是辯證邏輯思維。考題無論怎樣設計,都只能用邏輯的方法來解決,而且主要是形式邏輯的方法,因而了解一點形式邏輯的常識很有必要。常見的邏輯知識包括:概念、判斷、推理,概念的內涵、概念的外延以及概念間的關系。

            概念: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它能反映客觀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的特征。人類在認識過程中,把所感到的事物的共同特點抽出來加以概括,就成為概念。

            語詞是概念的語言形式,概念是語詞的思想內容,概念的產生和存在必須依賴于語詞。02年全國試卷第7題考的是“沙塵暴”的概念,03年考的是“溫室效應”的概念。

            判斷: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種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種屬性的思維過程。在邏輯上用一個命題表達出來。

            判斷的形成和表達都離不開語句,語句是判斷的物質外殼和語言表達形式,而判斷則是語句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一般說來,每一個陳述句就是一個判斷。

            推理:由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前提)推出新的判斷(結論)的過程。例如

            ⑴、地球上有空氣、有水、有生命,

            火星上也有空氣、有水,

            所以,火星上也可能有生命。

            ⑵、有機體是具有感應性的,

            蛋白質不是具有感應性的,

            所以,蛋白質不是有機體。

            ⑶、如果我有一千萬我就可以買一幢房子,

            我有一千萬嗎?

            沒有。

            所以,我仍然沒房子。

            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飛,

            我有翅膀嗎?

            沒有,

            所以,我沒有辦法飛。

            概念的內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也就是概念的內容。概念的外延:一個概念所指的對象的范圍。例如,“商品”這個概念,它的內涵就是用來交換的產品,它的外延就是古今中外的所有的商品。

            概念間的關系:概念之間,存在五種關系:

            ⑴、同一關系

            如果兩個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則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是同一關系。

            如“北京”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兩者都指同一城市,它們之間是同一關系。

            ⑵、屬種關系

            如果兩個概念之間,一個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在另一個概念的外延之中,而且僅僅成為另一個概念外延的一部分,則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是屬種關系。

            如“圓珠筆”和“筆”,圓珠筆包含在筆之中,是筆的一個組成部分,“圓珠筆”和“筆”是屬種關系。

            ⑶、交叉關系

            如果兩個概念的外延有而且只有一部分重合,則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是交叉關系。

            如“共青團員”和“中學生”,有些中學生是共青團員,有些中學生不是共青團員;同樣有些共青團員是中學生,有些共青團員不是中學生,因此“共青團員”和“中學生”之間是交叉關系。

            ⑷、矛盾關系

            如果兩個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屬概念的外延,則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是矛盾關系。

            如“核國家”和“無核國家”,兩者的外延互相排斥,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恰恰等于其屬概念(上位概念)的外延“國家”,因此這兩個概念之間是矛盾關系。

            ⑸、反對關系

            如果兩個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屬概念的外延,則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是反對關系。

            如“好”與“壞”它們之間就是反對關系。

            另外,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之間,還具有反比關系,即一個概念的外延越大,則它的內涵越小;反之,一個概念的外延越小,則它的內涵越大。“新書”比“書”多了“新”的內涵,因而具有這種屬性的對象(外延)也就越少;同樣“書”比“新書”少了“新”的內涵,因而具有這種屬性的對象(外延)也就越多。

            對概念的限制是通過增加概念的內涵以達到縮小概念的外延的目的,即由一個外延較大的概念過渡到一個外延較小的概念。概念的概括是通過減少概念的內涵以達到擴大概念的外延的目的,即由一個外延較小的概念過渡到一個外延較大的概念。

            五、掌握幾種常見的解題方法

            本文所說的解題方法主要是指答題者要了解命題者設計錯誤選項的方法。命題者設計錯誤選項常常用以下幾種邏輯方法:

            (一)偷換概念(包括混淆概念、答非所問、轉移話題)

            偷換概念就是故意改變概念的內涵,用錯誤的或改變了的概念代替原來的概念,使原來概念的本質發生改變。例如,①2002年全國十卷第7題,B答案解釋的是發生沙塵暴的位置和沙塵暴的作用;C答案解釋的是沙塵暴發生的地點;D答案解釋的是組成沙塵暴的物質。三個答案都沒有觸及沙塵暴這一概念的本質,而是故意改變了概念的內涵。②2002年全國試卷第9題,A答案并非沙塵暴災害加劇的原因,而是沙塵暴爆發的過程和情態,答非所問。

            (二)擴大或縮小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指的對象的范圍。命題者故意將概念所指的對象擴大或縮小,例如99年全國十卷第17題,B項的設計故意超出“調節性”這一范圍,而說成“在更寬的范圍里”,擴大了外延。

            (三)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簡言之就是以部分代整體。例如02年全國試卷第8題,題干問的是“下列對‘沙塵也是決定全球生態平衡的因子’這句話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答案選“B”。閱讀第二段可知,沙塵暴既能在生態平衡中起到肥沃土壤、減緩酸雨的積極作用,同時又可起到破壞生態、減少雨量的負面作用,而B項只說出了積極方面的作用。

            (四)曲解原意

            例如,02年全國試卷第10題A項“沙塵暴曾給新西蘭、意大利、法國等國家帶來好處,因而必將被人類所利用。”原文相應的信息點為:“從非洲內陸吹向地中海的強風幫助古羅馬人使用帆船從埃及運回小麥,但也將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塵帶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由一個“但”子可推知沙塵暴并未給新西蘭、意大利、法國等國家帶來好處,故意將原意說錯。

            (五)張冠李戴

            這種干擾項就是故意把甲說成乙,把甲的事說成乙的事,把甲的特點說成是乙的特點。例如,01年全國試卷B項“‘二句中赤免指良馬’的‘二句’指‘紫燕光陸離’、‘紫燕躍武’二句”,原文說“二句中“赤兔指良馬,紫燕亦指良馬。”很顯然,這里的“二句”應指梁朝簡文帝的兩句詩“紫燕躍武,赤免越空”,不指南朝沈約

            “紫燕光陸離”的這句詩,“赤兔指良馬”中的“赤兔”二字就是來自“赤免越空”,命題人在這里故意張冠李戴。

            (六)無中生有

            例如,02年全國十卷第10題B項“風將大陸的沙塵吹向海洋,又將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陸,這將會使海平面逐漸升高”。這句話的原文信息點是:“風是地球上空的傳送帶,它將大陸的沙塵吹向海洋,又將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陸。沙塵和水汽相遇,便能結合為云,最終化作降水。”可見,“這將會使海平面逐漸升高”屬無中生有。

            (七)強加因果

            強加因果,就是將原本不存在因果關系的句子故意說成因果關系。例如,2000年全國十卷第20題C項“紫外線的波長短,所以傳播的速度比較慢”。原文中相應的信息點為:“由于紫外線波長短,因此可以用來讀取刻錄在光盤等媒介上的形狀更小、排列更緊密的數據。”由此可知,題干的兩個分句之間并無因果關系。

            (八)因果倒置

            例如,99年全國十卷第18題B項“當心臟收縮時,鈣離子就流進心臟細胞;當心臟舒張時,鈣離子就從心臟細胞中排出”。此項的原文的信息點為:“當鈣離子流進心臟的細胞時,就引起心臟收縮;當鈣離子隨即排出細胞時,心臟又開始舒張”。就是說“鈣離子流進心臟的細胞”是“引起心臟收縮”的原因;“鈣離子隨即排出細胞”是“心臟又開始舒張”的原因。命題者故意將原因和結果弄顛倒。

            (九)已然、未然、將然的故意混淆

            例如,

            2000年全國十卷第20題D項“目前以慢光為基礎的應用已經成為現實”,讀文之后便可知“以慢光為基礎的應用”只是處在試驗階段,并未成為現實,命題者故意將已然未然混淆。再如2000年全國十卷第18題D項“制造廉價、高效的紫外線源,來讀取光盤上的數據”原文相應的信息點為:“他們已在考慮運用這個原理制造一個廉價、高效的紫外線源”,可見“制造廉價、高效的紫外線源”只是考慮中的事。

            (十)推理不合理

            推理不合理就是由已知的前提推導出的結論不符合邏輯規律。例如,03年全國試卷第10題B項“一但人類能夠控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從根本上防止溫室效應加劇,那么滑雪運動在歐洲將能繼續,臺風將遠離日本”。這一推理不合理的原因有二:1、“滑雪運動在歐洲將能繼續,臺風將遠離日本”這一結論的前提是“一但人類能夠控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從根本上防止溫室效應加劇”,而這一前提是假設的;2、原文的意思是說全球的氣候變暖后“滑雪運動將在歐洲蕩然無存”、“昔日繞道而行的臺風將頻頻襲擊日本”從邏輯的角度講,氣候變暖是“滑雪運動將在歐洲蕩然無存”、“臺風將頻頻襲擊日本”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要條件,但不能說人類控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防止溫室效應加劇,滑雪運動在歐洲就能繼續,臺風將遠離日本,反過來推是不成立的。

            除以上十個方面之外,常見的設計錯誤選項的方法還有:偶然必然混淆、混淆概念間的關系、改變判斷的性質、故意遺漏或歸納不全等。

            談現代文小閱讀干擾項的設置角度

            近年來高考對科技文和社科文的考察,通常是用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以客觀選擇題的方式進行考查。為了幫助學生在高考復習過程中有的放矢,本文以選擇題干擾項的設置角度為突破口,探討一下這種題型的解題方法。(本文所引例子為1998-2003年全國高考現代文小閱讀題目)

            1、無中生有,主觀臆斷:原文沒有相應的表述或暗示,選項中某些內容是命題者硬加上去的。如2002年第10題B項“風將大陸的沙塵吹向海洋,又將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陸,這將使海平面逐漸升高”。原文是“風是地球上空的傳送帶,它將大陸的沙塵吹向海洋,又將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陸。沙塵與水汽相遇,便能結合為云,最終化作降水”。由此可知,選項中“這將使海平面逐漸升高”的推斷是無中生有。

            2、答非所問,不審題目:盡管選項內容出自文章(甚至與原文的意思一致),但與題目毫不相干。如2001年第18題C項“兩漢期間神話頗多,漢代畫像石中就有人騎神獸、神龍的景象”,這是原文第三段中的一句話,但不屬于作者否定“飛廉銅馬”一名時所用的證據。

            3、曲解原意,夸大拔高:利用文中某一詞語原有的多義性或某一短語的歧義性(這一詞語或短語在原文中是無歧義的),故意曲解原文意思,言過其實。如2002年第8題B項“沙塵逐漸積聚形成沙塵暴,在全球范圍內起了保持生態平衡的作用。”這是對原文第一段“在全球生態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和第三段“沙塵也是決定全球生態平衡的因子。”作了夸大其詞的解釋,夸大了沙塵暴的作用。

            4、偷換概念,張冠李戴:選項中將原文詞語用似是而非的非等值概念替換,常見的方法是:漏字、添字、換字、錯位或定語界限不明確。如99年17題B項“比較起人類來,冬眠的哺乳動物在更寬的范圍里發生了進化。”將原文中“它們在更寬范圍的調節性上獲得了進化”偷換成“在更寬的范圍里”,使得這個定語的界定不明確。

            5、源流倒置,強加關系:將原文的“因(或條件)果”互換,將“源流”

            倒置;或硬加某種原文中不存在的邏輯關系。如99年第18題B項“當心臟收縮時,鈣離子就流進心臟細胞;當心臟舒張時,鈣離子就從心臟細胞中排出。”與之相關的原文“當鈣離子流進心臟細胞時,就引起心臟收縮;當鈣離子隨即排出細胞,心臟又開始舒張。”兩相對照,可以發現選項恰恰顛倒了事物的因果關系。

            6、判斷失誤,以偏概全:轉換句子說法時,誤將全稱變特稱,特稱變全稱;或以片面的、局部的認識來概括整體。如2000年19題C項“利用熱的銣原子傳送光脈沖可以比利用光纜更加有效。”原文第5自然段只是說,利用熱的銣離子傳送“某個用來與其他信號作對比的”、需要“延遲一段時間”發送的光脈沖信號,要比利用光纜有效得多,而沒有說利用熱的銣原子傳送所有的光脈沖信號,都比利用光纜有效,犯了將特稱變全稱的錯誤。

            7、是非錯換,武斷絕對:轉換句子說法時,誤將肯定變否定,否定變肯定;或變相對為絕對。98年第25題D項“增產并不是轉基因技術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興趣的。”原文第2段的表述是“試驗的目的除了增產之外,還在于提高這些品種的抗病毒能力。可見“增產”是第一目的,而D項否定不當。

            8、弄錯時態,混亂模態:在轉換句子說法時,誤將已然變未然,未然變已然;將可能變必然,將必然變可能。98年26題C項“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劑作物雜交之后的變種已經給農業生產帶來新問題”,把“可能”說成了“已經”,把設想說成了現實。

            9、把描述當解釋:在理解重要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時,一些描述性的說明或補充性的闡釋,并沒有準確揭示事物的特征。如2002年第7題要求從四項對“沙塵暴”的解釋中,選出最準確的一項,B項“沙塵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態平衡的一項工程”。此句雖可在原文中找到,但它只是一種描述性的說法,并沒有揭示出沙塵暴的本質特征,是無效信息。

            10、把篩選當推斷:將原文的表述轉換為另外一種形式表述是信息篩選的設題特點;“推斷”是一種通過現有的、已知的知識或材料,推出新的、未知的猜測或結論的一種邏輯思維方式。如2003年第10題D項“假如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持續降低,全球氣溫就有可能持續降低,人類也許將面臨另一場全球變冷的挑戰”。該項推斷的依據是一種假設,是基于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會帶來溫室效應來立論的,所以是正確的。千萬不要從信息篩選的角度出發認為原文并沒有這樣的意思,而誤認為該項不正確。

            11、把必要當充要:如果有甲必有乙,則甲是乙的充分條件;如果無甲必無乙,則甲是乙的必要條件;如果有甲必有乙,無甲必無乙,則甲是乙的充要條件。如2003年第10題B項“一旦人類能夠控制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從根本上防止溫室效應加劇,那么滑雪運動在歐洲將能繼續,臺風遠離日本”。原文是說全球氣候變暖后,“滑雪運動將在歐洲蕩然無存“、“昔日繞道而行的臺風將頻頻襲擊日本”,但不能反過來說,因為氣候變暖與“滑雪運動在歐洲蕩然無存”、“臺風襲擊日本”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必要。

           

          收藏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www.scgzkg.net . All Rights Reserved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麻豆|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丰满乱孑伦无码专区|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vr| 国产强伦姧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久久| 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无码|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 久久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日韩在线中文字幕制服丝袜| HEYZO无码综合国产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中文字幕无码AV波多野吉衣|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色欲|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 中文字幕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 中文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网站|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蜜桃| 日韩精品无码AV成人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av| 无码专区—VA亚洲V天堂| 最近中文字幕精彩视频| 无码免费又爽又高潮喷水的视频 | 无码精品蜜桃一区二区三区WW| 乱人伦中文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久久东京热无码AV| 久久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 合区精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亚洲码在线| 精品爆乳一区二区三区无码av|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四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