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人類的居住地、城市地域結構與規劃 5
來源:高考網 2009-08-14 14:35:37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輪單元復習
人類的居住地、城市地域結構與規劃
考綱要求
(1)聚落的形成
鄉村、城市起源的歷史條件。世界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
(2)城市的區位
自然、經濟、社會等因素對城市區位的影響。
(3)城市化
城市化的標志。不同類型國家城市化的不同進程
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以及解決途徑。
(4)城市地域結構
城市地域功能分區。不同城市地域結構的特點。
城市的合理規劃。
重點難點分析
一、城市區位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響城市具體位置和分布的因素,就是城市的區位因素。一個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受不同因素的影響,同一城市發展的不同階段,城市的區位因素有所不同,但都有其區位的主導因素。
地形對城市區位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有利于交通聯系和節省建設投資,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區,也是城市發育的理想場所。
氣候對城市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數分布在降水適度、氣溫適中的中低緯度地帶。這個地帶內,沿海地區的氣候條件一般比內陸地區優越,人口又向沿海地區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數集中在臨海的邊緣地帶。
河流對城市區位的影響較大,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往往決定了城市區位。另外,軍事防衛功能對古代城市的選址也有很大影響。沿河地帶有利于城市形成和發展,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河運的起點和終點。2.二條河流的匯合處。3.河流的入海口處。4.過河點位置。
工業革命后,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很快,人們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隨著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工礦業的發展,在礦產資源豐富的工礦區出現了一批新興城市。
下載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51697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