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就業”:老師在辦公室大幅提升就業率
2009-08-06 11:50:08瞭望東方周刊
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疑云
“被就業”直接省去了動員學生和家長的麻煩,負責就業的老師關在辦公室里,一天之內就可以大幅提升簽約就業率
2009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攻堅戰,硝煙正濃。
官方公布,截至7月1日,415萬高校畢業生落實了去向,就業率達到68%,與去年基本持平,而就業人數則增加了44萬。距離今年初教育部以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提出的9月1日實現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70%的目標任務,只有咫尺之遙。
然而,一則網帖讓高就業率變了味道。
一位名為“醬里合醬”的網友發帖“慶祝”自己“被就業”---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學校幫他同西安一家名為“陜西天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書,并蓋有當地人事局的印章。
“醬里合醬”本名趙冬冬,西北政法大學2009屆畢業生。“被就業”這一帶著強烈網絡特色的詞匯,一時成為流行。
另一方面,來自民間的教育數據統計機構---麥可思人力資源信息管理咨詢公司,于7月1日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6月底,應屆本科生的簽約率僅為40%,高職高專學生簽約率為33%。
就業率,這本應是一項不算復雜的技術統計,其面貌忽然變得模糊起來。
趙冬冬不孤獨
“被就業”發生前,一切風平浪靜。
金融危機的灰色背景下,就業攻堅戰緊鑼密鼓。611萬2009屆高校畢業生面臨畢業,而受金融危機影響,全國高校畢業生的崗位需求數量,同比下降20%左右。
“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首位,是今年年初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重大決策。”教育部高校學生司一位負責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教育部連同17個有關部委制定出臺了29個文件,細化和落實國辦文件精神,其中包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實施畢業生就業推進工程、三年百萬見習計劃等;財政部針對到中西部地區基層就業和入伍服義務兵役的畢業生,出臺了新的學費補償和助學貸款代償政策;商務部出臺鼓勵服務外包企業吸納畢業生政策;科技部則鼓勵重大科研項目承擔單位吸納畢業生。
“國務委員劉延東今年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就有80次。”這位負責人稱,“到目前為止,這些就業項目實施已初現成效。”
該負責人告訴本刊這樣一組數據:“選聘畢業生到村任職”、“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國家基層就業項目,招募人數總計將達12萬余人。各地畢業生預征入伍報名人數已達13萬人。截至7月份,服務外包企業吸納畢業生人數已近20萬。另有66所學校發布了5558個科研助理崗位信息。
68%的就業率是各部委聯合攻堅的成果,來之不易。
“醬里合醬”“感謝母校為自己安排好一切”的帖子,顯然捅了簍子。網友紛紛跟帖爆料自己的類似經歷,趙冬冬顯然并不孤獨。
2006年7月畢業于北京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專業的陳峰(化名)向本刊講述了3年前“被就業”的經歷:“我偶然發現就業辦公室的電腦中顯示,我已經簽約北京的一家軟件公司。”
而事實上,直到畢業3個月后,陳峰才找到工作。“我當時問老師是怎么回事,她很敏感,關掉了頁面,不讓我看了。”
陳峰記得,當年學校官方網站上公布的就業率數字高達95%以上,“我們宿舍8個人,有3個沒找到工作。我們班43個人,畢業時沒簽約的肯定超過10個!”
“被就業”省去不少“麻煩”
今年畢業的哈爾濱理工大學威海分校學生張海(化名)在離校前,也簽了一份虛假的就業協議。與陳峰蒙在鼓里“被就業”不同,張海是在完全知情的情況下簽字的,“每年都這么干,大家心里都明白。”
張海告訴本刊記者,離校前,學院領導召集開會,講了就業率之于學校發展的重要意義,承諾假的就業協議完全不會影響檔案和戶口的去向,“一眼都沒看,也不知道是什么單位,簽了名我就走了。”
對于學校此舉,張海表示可以體諒,“學校也不容易,就業率與專業招生是掛鉤的,就業率低了,專業就被撤了”,“再說找不到工作,也不是學校的錯”。這個“豁達”的男孩子目前待業在家。
事實上,無論當事人知情與否的“被就業”,都是在一種奇異的曖昧狀態下運行:簽約單位或者“友情客串”,與學校有默契,或者干脆就是虛擬的;學生們有的全然不知情,有的知情但根本見不到三方協議,也有的即便拿到了三方協議,也默認那只是在“幫母校最后一次忙”,并不會以這份法律文件為憑據,去和用人單位糾纏。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7月28日,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因扣發20名未簽訂就業協議學生的畢業證被媒體曝光。該校從學生一入學就定下規矩:就業協議換畢業證,畢業未簽訂就業協議的,學校扣發畢業證。此招效果明顯,該校“高職招生規模和錄取線連續3年居北京同類院校首位,就業率達98%以上”。
“目前教育部門最關注的是學生的簽約就業率。”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告訴本刊記者,高校的就業率統計中,包含了簽約、升學、定向或委培、出國、靈活就業(包括自主創業和自由職業)、國家或地方項目(三支一扶、入伍等)。
他說,每回收一份就業協議就意味著一人簽約就業成功,這是實實在在可以量化的就業率。教育部門對簽約率的“高度重視”,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高校“以就業協議換畢業證”、動員學生家長簽署就業承諾書等名目繁多的就業率造假行為。
“而‘被就業’則直接省去了動員學生和家長的麻煩,學校負責就業的老師關在辦公室里,一天之內就可以大幅提升簽約就業率。”熊丙奇將這種造假稱為“明目張膽的就業欺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