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專業介紹
2009-07-26 11:58:35東華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于1999年7月,前身為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由原中國紡織大學紡織化學工程系的環境工程專業和化工基礎教研室、原機械工程系的暖通空調與制冷工程專業和熱工教研室組成,是本校較早實施專業人才培養的院系之一,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成為本學科領域知名的學院之一。
學院目前設有四個本科專業: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原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專業)、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四個碩士點:環境科學、環境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與空調工程、熱能工程;一個一級學科博士點:環境科學與工程;三個二級學科博士點:環境科學、環境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與空調工程。
東華大學環境類學科由我國環境學科知名教授方柏容先生領銜率先在上海建立,使東華大學成為70年代初在國內最早設立該學科的高校之一,十多年來本校擔任了上海西南片環境類學科組長單位,在國內是最早具有環境工程設計甲級設計證書、環境影響評價甲級證書的單位之一。
東華大學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原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專業)是國內最早設立的為工業界生產產品創造車間室內良好空氣環境工程的專業之一,從50年代開始為我國紡織工業輸送了大量暖通空調與制冷工程專業人才。近年來進一步擴展到民用與公用建筑領域環境空氣質量控制和能源利用與控制工程。在全國100多所設置該專業的高校中,本校是國家實施注冊設備師(暖通空調)制度后,目前已通過專業評估的為數不多的高校之一,本專業畢業生具有未通過專業評估院校的畢業生所不具備的提前參加專業注冊的資格。
本學院各專業與國內外著名高校、研究院所建立有良好的合作交流關系,如英國諾丁漢大學、日本宇都宮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環境科學研究院等。
學院教職員工60人,其中教授13名(有10位是博士生導師);副教授21名,具有研究生學歷的占89.58%,具有博士學位的占66.67%;45歲以下的教師占75.00%。中青年教師中100%具有研究生學歷,95%的青年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已形成具有較高科研教學水平的師資隊伍。
學院建立有滿足科研教學需要的教學實習基地,具有在國內同類學科前列的實驗研究中心,配有國際先進的科研教學儀器設備和實驗裝置。
本學院已形成若干個有特色、在國內外處于先進水平的研究方向:(1)水污染控制理論與工程:難生物降解有機物處理研究、陶瓷膜研究、河道污泥治理研究等;(2)環境監測分析與規劃管理:參與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制定、現代環境監測與快速監測、區域總量控制等;(3)空氣污染控制理論與工程:高溫煙氣除塵技術、氣體凈化過濾材料技術等;(4)清潔生產與資源再生技術(5)建筑環境設備與工業暖通空調;(6)能源環境控制與節能技術。
環境工程專業
EnvironmentalEngineering
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的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具有城市城鎮水、氣、聲、固體廢物等污染防治和給排水工程、環境規劃、資源保護、環境保護新產品和設備的設計、研究和開發等方面知識,能在政府環保部門、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及公司企業等部門從事環境規劃、工程設計、環境污染控制和治理、環境質量的監測和評價、環境管理、環境教育、清潔生產審核、環保新產品、新技術開發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由于專業建設早,歷史悠久,國家影響力大,可以推薦到國外進一步進修與深造。
主要課程
除工科類本科基礎課和技術基礎課外,主要專業基礎課程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化工原理、環境微生物、建筑概論、環境監測及分析、環境管理與規劃、環境評價、清潔生產工藝學、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工程CAD等。
實踐環節
主要實踐環節包括:環境工程設計、給排水課程設計、環境監測大型實驗、化工課程設計、環境評價、環境工程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
專業特色
專業特色方向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棄物處置與處理、環境評價、清潔生產、室內污染與控制等。尤其是在紡織印染廢水的控制和治理研究、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領域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本專業具有工學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和工程碩士授予權,為上海市重點建設學科。
就業去向和就業率
在政府、研究所、高等學校、環保規劃與設計、產業與經濟等部門從事環境管理、環境工程設計、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管理等工作,攻讀碩士學位和碩博連讀,或優秀生推薦到國內外著名大學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攻讀研究生學位。本專業就業率一直保持100%。
環境科學專業
EnvironmentalScience
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系統的環境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環境咨詢機構、行政部門、產業與經濟部門等從事科研、教學、環境管理、環境監測、環境評價與規劃、清潔生產審核、循環經濟等工作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主要課程
除了理工科類本科基礎課和技術基礎課外,主要專業課程為:環境監測、環境化學、環境生態學、環境生物學、大氣環境學、環境儀器分析、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質量評價、環境數學模型、工業生態學等。
實踐環節
環境監測大型實驗、環境生態實習、微機上機、環境評價課程設計、環境生物課程設計、環境材料課程設計、認識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
專業特色
專業特色方向有:環境監測分析、環境評價與規劃管理、工業生態與循環經濟、環境新材料、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大氣環境及遙感等。本專業具有理學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環境科學專業的畢業班學生每年均有面向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名校的推優免試深造機會,可攻讀碩士學位或碩博連讀,出國發展前景也很好。本專業多項教學及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級、上海市的獎勵。
就業去向和就業率
在政府部門、環境科學與工程的相關科研單位、企業、高等學校、環保規劃與設計、產業與經濟等部門從事環境管理、環境科學研究、環境監測、環境評價與規劃、環境教育、清潔生產審核、循環經濟等工作,攻讀碩士學位和碩博聯讀繼續深造,或國外攻讀研究生學位。近年來本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到100%;畢業生留滬率82%左右。具體可從事的職業:高等學校專業課教師、環境科學研究機構研究人員、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公務員、中外企業單位環境管理與保護部門人員、環保公司項目的設計施工和監理、環保工程設計師、環評工程師、環保工程師、清潔生產審核員等。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
BuildingEnvironmentandEquipmentEngineering
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暖通空調與能源利用專業素質,可以從事創造人類健康舒適環境和工業產品生產環境的技術工作,具有系統設計、設備研發、工程施工與管理、運行調試、營銷等專業技能的專業高級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
除理工科要求的公共課、技術基礎課外,主要的專業課程有:流體力學、傳熱學、工程熱力學、建筑環境學、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流體輸配管網、暖通空調、自動控制原理、冷熱源技術、專業測試技術等。
實踐環節
本專業主要實踐環節包括:金工實習、專業認識實習、專業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專業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
專業特色
本專業具有工學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以及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在全國設置本專業的百余所高校中率先通過國家建設部組織的與國家執業注冊工程師相關聯的本科專業教育評估,是本專業知名高校之一。專業特色方向有:空氣調節與制冷技術、工業通風與除塵技術、熱濕環境控制技術、空氣潔凈與氣體凈化技術、能源利用與節能技術等。本專業具有學緣好、學歷高、能力強的高水平師資隊伍,85%以上教師實現博士化,30%以上教師具有海外高訪進修經歷。本專業試行本科、研究生綜合人才培養教育體系,本科生在校期間可以與研究生一起從事學習和科研活動,與國內清華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本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建有緊密合作關系,擁有培養高質量本專業學生的實驗室條件。
就業去向和就業率
本專業涉及通風、空調、空氣潔凈、制冷、環境自控、能源利用與節能、室內給排水等,是符合上海城市發展需求的專業之一。畢業的學生能夠在工程設計、技術研發、施工安裝、運行管理、設備制造與營銷等領域從事技術、經營與管理工作。本專業在滬就業面寬,就業率高。
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專業
EnergyandEnvironmentalSystemEngineering
培養目標
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專業研究將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一次能源轉化為電力、熱能等二次能源的生產和利用過程;研究人工環境、空調制冷等領域的科學技術問題;還研究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伴隨能源轉換與利用過程排放的有害物質將造成環境污染,能源生產必須高效、清潔。本專業集合了熱學、力學、材料、機械制造、環境科學、計算機與自動控制等高新科學技術,是一個能源、環境與控制等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專業。本專業培養能從事清潔能源生產、能源轉換利用和環境保護、制冷與空調、新能源開發等領域的研究、設計與管理的跨學科復合型人才。
主要課程
本專業主要設有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電工電子學、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基礎、自動控制理論、空調與人工環境及自動化等課程。
實踐環節
本專業主要實踐環節包括:專業認識實習、專業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專業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
專業特色
本專業培養以節能減排為重點的工程專業技術人才,具有工學學士、碩士二級學位授予權,是本校新設重點建設專業。
就業去向
本專業涉及能源利用與節能、制冷空調、能源環境保護、人工環境自控、新能源開發與應用、能源設備制造與管理等工程領域。畢業的學生能夠在工程設計、技術研發、施工安裝、運行管理、設備營銷等領域從事技術、經營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