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師范大學物理與光電信息科技學院專業介紹
2009-07-08 09:53:03福建師范大學
物理與光電信息科技學院
(招生咨詢電話:0591-22868131;傳真:22868141;主頁:http://poet.fjnu.edu.cn)
物理與光電信息科技學院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1907年的福建優級師范學堂的理化科。1953年9月,由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福建協和大學等教學研究機構中的相應專業合并組成了福建師范學院物理學系,1972年更名為福建師范大學物理學系。2002年12月23日,在整合和優化原物理學系、電子信息工程系和激光研究所以及原校實驗中心部分資源的基礎上,由福建師范大學批準設置學院建制。
學院現設有物理學系、電子信息工程系、通信與網絡工程系、光電信息科學與技術系、公共基礎教學部、激光與光電子技術研究所、繼續教育事業發展部以及對外合作與服務事業發展部等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機構。擁有“福建省光子技術重點實驗室”(2003,指設置或批準年份,下同)以及“醫學光電科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5)。擁有國家級物理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07),省級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07)、設施齊全的各專業教學實驗室、光電領域龍頭企業聯合共建的聯合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及實習基地等。擁有光學工程(原“應用光子學”,1996)和凝聚態物理(2005)兩個福建省重點學科以及信號與信息處理(2005)福建師范大學重點學科,其中光學工程重點學科于2008年入選校國家重點學科培育計劃;擁有光學工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006)以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置的醫學光子技術與儀器(2007)、信息光學與工程光學技術(2007)、生物光學檢測與成像(2008)、光電信息處理與通信網絡技術(2008)等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物理學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006,含光學(1986)、理論物理(1990)、凝聚態物理(2003)、無線電物理(自設,2006)、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自設,2006)等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光學工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001),物理電子學(2006)、通信與信息系統(2006)、計算機應用技術(2006)以及(物理)課程與教學論(2004)等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物理教育碩士(1998)、科學技術教育碩士(2007)、高校教師光學工程專業碩士(2007)等專業碩士點。擁有物理學(教師教育,1952;2008年入選國家級特色專業)、電子信息工程(2000;2008年入選省級特色專業)、光信息科學與技術(2003,2005年起按本一招生)和網絡工程(2004)等本科專業。目前在學的博士研究生6人,各專業統招碩士研究生136人,非全日制在職碩士研究生19人,各專業本科生人數1149人,軟件基地和高職有關專業337人以及非全日制函授生350人。
學院現有教職工143人,其中教授16人、研究員1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人;副教授等副高職稱者34人;講師等中級職稱者44人;專任教師中包括: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28人;博士28人;全國先進工作者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3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3人;閩江學者1人,省優秀教師2人,省教學名師1人,省“百千萬工程”人選5人等。教師在全國學會、省學會任職29人(次)。年輕的后起之秀,基礎扎實,發展潛力巨大,學術前景看好。
學院大力加強本科教學建設、改革和管理,注重通識教育和專才教育的相融與互補,完善能力本位的結構化課程體系,積極實踐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加強質量建設的教育思想。在創新培養模式、科研促進教學、優化課程體系、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等方面成績斐然,形成了“引領福建基礎物理教育、注重科技英才的培養以及推崇學生科技創新”等諸多特點。各專業以及公共基礎課教學師資結構合理,理工融合,優勢互補,主講教師素質好,發展趨勢良好,其中大學物理實驗教學團隊被評為省級教學團隊(2007)。曾獲得了全國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福建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大學物理實驗”由省級精品課程(2005)升級為國家級精品課程(2007),《計算機網絡配置、管理與應用(第2版)》入選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2008);“量子力學”和“近代物理實驗”兩門課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2007年向芬蘭應用科技大學派出了首批交換生,開創了學院本科教育國際化交流的先河。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形成傳統,在國家級及省級“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及創業計劃大賽和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連年獲獎,1999年以來,共計獲得省級三等獎以上獎項100多個。
學院科學研究與學術交流工作碩果累累。2005年立項建設、2007年順利通過驗收的醫學光電科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是高水平、多學科科學研究的重要平臺,是學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堪稱學院歷史的里程碑。多個穩定而有特色的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的科研方向正在茁壯成長(其中“生物醫學中的光學及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團隊”為省級創新團隊,2006),正承擔著973和863等重大項目(子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項和省部級重點課題60多項。2002年以來,學院的科研成果連續獲得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二、三等獎12項,其中“人體組織光學性質研究及其在激光醫學的應用”是學校首次獲得的理論研究省級科學技術一等獎。學術論文被SCI、EI和ISTP收錄的數量和質量逐年提升,目前每年都超過100篇。學院與國際學術界保持著廣泛的聯系及友好的合作關系,眾多教師分別赴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新加坡、香港地區和臺灣地區的大學和學術單位作訪問學者進行合作研究;兩院院士、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常來學院講學進行學術交流。
學院擁有優良的辦學條件和健全完備的管理制度。倉山校區學院科研大樓占地約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設施條件優良,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實驗設備和運行支撐條件,在我校向綜合性、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發展過程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旗山校區理工樓群中有建筑面積近15000平方米的學院教學實驗室及辦公用房,裝備國家水準的各項設施。目前學院教學科研實驗室設備總值近4000萬元,各種教學設備充足完善,圖書資料門類齊全。
學院秉承著“知明行篤,立誠致廣”的校訓精神,保持著“重教、勤學、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更有著師生教學相長、學術氛圍濃厚的優秀傳統。百年來,學院及其前身的物理學系/科已培養了各類畢業生近12000人,其中與浙江大學聯合培養博士4人,各專業碩士195人、教育碩士56人,本科畢業生5300多人、專科畢業生1600多人、函授畢業生2100多人、成人高等教育畢業生2800多人。在教育、科研院所、政府機關、企業界等各條戰線上的杰出畢業生數不勝數。學院為國家和福建省的教育、科研和其它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近年,研究生就業率100%,本科生就業率98%。
物理與光電信息科技學院是一所師資力量雄厚、學科特色鮮明、科研實力強大、辦學質量顯著、設施日臻完備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學院,其發展空間巨大,事業蒸蒸日上,前景燦爛光明。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學院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各項工作,認真實施“十一五”發展規劃,以人為本,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進素質教育、教育創新、科技創新,為建設成為具有特色和影響力的、開放式的、富有活力的、和諧發展的教學與科研并重的創新型學院而奮斗。
(一)物理學專業。(師范類,2005年立項建設校級本科品牌專業,2007年入選省級一類特色專業,2008年入選國家級特色專業)
培養目標
本專業是我校6個獲批國家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的專業之一。本著“寬口徑、厚基礎、廣交叉、多綜合、重能力、倡創新”的人才培養思路,物理學專業致力于培養具有寬厚和扎實的專業基礎、綜合素質高、能在物理學、中學物理教育、通用技術及其它相關領域中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及管理工作的優秀人才。
課程結構
基礎課程: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原子物理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普通物理實驗、電工與電子技術等;專業基礎課包括:數學物理方法、理論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近代物理實驗、固體物理等;教師專業教育課程包括:教育基本原理、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學科課程與教學論、課堂教學技能、學科教材教法實驗、現代教育技術等;專業選修課按4個方向開設:1、凝聚態物理和理論物理,主要選修理論物理和物理學前沿類課程,為準備報考凝聚態物理和理論物理研究生的學生開設;2、光學及光學工程,主要選修光學及光學工程類課程,為準備報考光學及光學工程方向研究生的學生開設;3、計算機和電子技術類,主要選修計算機和電子技術類課程,為準備報考計算機和電子技術方向研究生的學生及今后打算從事計算機和電子技術工作的學生開設;4、教育類,主要選修通識教育、物理學科教育及物理學前沿知識課程,為擔任中學物理教師和通用技術教師的學生開設。
專業特點
1.突出師范特色。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本專業中學物理教學改革具有非常好的傳統,堅持面向中學,深入中學,服務中學,關注學科前沿,把基礎教育研究融于高師課程教學改革之中,注重培養高素質的中學物理教師,成果豐碩,曾多次獲得國家、省部優秀教學成果獎,已經在國內樹立了很好的品牌。
2.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通過加強實踐課程教學,及時把新方法、新材料、新技術引入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盡早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或本科生課外科技活動,已有多項學生作品獲得國家級或省級獎項,有20多篇本科生參與的研究論文發表在SCI或EI收錄的學術刊物上。物理學人才培養模式被評為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師資隊伍
本專業擁有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現有教授6名,副教授12名,正副教授占專任教師總數近50%,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0名,具有碩士學位以上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78%,包括: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大學物理實驗”省級教學團隊,省級優秀教師1人,省師德之星1人。本專業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包括:“凝聚態物理”和“光學工程”2個省級重點學科;“光學工程”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點、物理學碩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點、物理電子學以及物理課程與教學論碩士學位授權點和物理及科學技術教育碩士授權點;醫學光電科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物理學實驗教學國家級示范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省級示范中心以及高校特色優勢學科物理學創新實驗室等;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2門,省級精品課程建設立項2門,6項教學成果獲得國家級、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科研實力雄厚,近年來承擔60多項國家級及省級科研項目,在《PhysicalReview》、《AppliedPhysicsLetters》等國際物理學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200多篇SCI、EI收錄論文,其中近50篇發表在影響因子大于2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
就業趨勢
近年來有近25%的本專業畢業生考取研究生;75%的畢業生到中學任教或從事應用物理或信息技術行業工作。近年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接近100%。
(二)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電子信息系統、通信系統以及計算機網絡理論和技術,能在電子與信息領域、計算機和通信領域中工作的高等工程技術人才與管理人才。具有應用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電子信息系統和通信系統的設計、研究和開發的能力,使學生畢業后在社會上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競爭能力,以適應現代電子信息產業迅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大學物理、物理實驗、程序設計語言(C)、電路分析基礎、模擬電子線路、數字邏輯電路、數字信號處理、高頻電子線路、電子CAD、EDA技術、DSP技術及應用、嵌入式系統、數據結構、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通信原理、TCP/IP協議原理與編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等。專業選修課按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三個方向開設。
(三)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本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專業素質和道德修養,并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注重數學、物理、計算機和電子等基礎理論和信息技術的學習,以光信息專業技術課程為主,重視學生實驗技能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使畢業生成為信息社會所急需的、基本掌握光、機、電、算技術的理工結合型人才。學生畢業后可在與光電子和光學相關的企事業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管理和銷售等工作,也可在光學、光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和物理學等領域繼續深造。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數理方法、基礎物理、計算機技術和電子技術基礎等;專業基礎課包括:理論物理、固體物理、信息光學、激光原理與技術、光通信技術、光檢測技術、半導體光電、光學設計CAD和光學機械原理等.
(四)網絡工程專業本專業旨在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理工結合,具有基礎扎實、素質全面、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強的現代社會急需的高級網絡工程技術人才。我院學生通過在校四年的系統學習能夠掌握近代通信網絡的基本理論及網絡工程的實用技術,了解網絡協議體系、網絡互聯技術、組網工程、網絡性能評估、網絡管理等相關知識,能夠從事網絡規劃設計、網絡運行管理和性能分析、網絡工程設計及維護等工作。學生畢業后可在與通信網絡和網絡工程技術相關的企事業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及應用等工作。
主要課程:電路分析基礎、模擬電子線路、數字邏輯電路、數據結構、程序設計語言、信號與系統、微機原理與接口、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組成原理、TCP/IP協議原理與編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軟件工程、IP交換與路由、網絡分析與測試、網絡管理、網絡信息安全、無線通信技術、通信網基礎等。
(五)信息工程專業本專業是信息科學與光學工程相結合的新興交叉學科專業,旨在培養具有光電信息的獲取、傳遞、處理、利用以及進行控制系統分析和設計等方面的知識,能在信息產業及國民經濟各部門從事光電信息系統和控制系統的研究、設計、集成、制造和運行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和科研人才。學生畢業后可在與光電相關的企事業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管理和銷售等工作,也可在光學、光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等領域繼續深造。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數理方法、基礎物理、計算機語言和電子技術等;專業基礎課包括:計算機技術、光電信息技術、激光技術、光通信技術、光檢測技術、數字圖像處理、半導體光電、光學設計CAD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