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畢業生就業率倒數第二 就業對口率僅47%(3)
2009-06-19 09:47:02法制日報
“法學教育就業率低已經持續好幾年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在很多高校在本科階段所推行的法學教育質量不盡如人意。”《2009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主撰稿人王伯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國外,學生通常是在結束了本科階段的學習之后,才開始進入法學院。
“而我們現在的狀況是什么?法科畢業生一本在培養,二本在培養,三本也在培養,甚至高職也在培養。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能從事法律工作,一個很顯著的證明就是對于很多不合格的法科畢業生來講,通過司法考試比高考還難。”王伯慶說。
“法學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學科,也需要高度專業化的人才培養。當前很多學校設立的法學院的門檻太低,那些不符合條件的院校所開設的法學專業大量招生,使得那些辦學條件優越、師資雄厚的法學院畢業生的去向反而成為問題。”王伯慶認為。
據介紹,近年來,各大高校在大肆擴招時都把法學專業作為主要擴招專業之一。很多學校迫不及待地建立法學專業,力圖迅速成為綜合性大學。因此,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法科畢業生供大于求的現象非常明顯。“各個律所需要的人終究是少數,而進入政法系統如法院檢察院則更難。我們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大量的法科畢業生蹉跎在求職路上,最終的結果是,大量的法科畢業生做了文秘等與法學無關的工作。”王伯慶說。
而法學專業之所以會成為各大高校擴招的重點,王伯慶認為有兩點原因:法學聽起來比較動人,一提到法學,人們總是和律師檢察官法官聯系起來,高考生的家長們也按捺不住報考法學的沖動,于是在法學專業的就業已經很不理想的情況下,高考學生們依然是“飛蛾撲火”;而學校對法學的招生也是趨之若鶩,因為相比起理工科來,法學專業的建立無需實驗設備,專業師資要求也偏低,擴招很容易。
在功利性極強的報考和辦學思維模式驅使下,法學教育隨之陷入了不良循環。
“很多法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就去讀研究生,讀了研究生還是找不到工作就去那些剛成立法學專業的學校當老師,從而培養出更多找不到工作的法學學生,形成自我繁殖、自娛自樂的局面。”王伯慶說,這樣的自我繁殖,對于法學教育整體上的損害是致命的。
從長遠來看,法科畢業生就業低迷的狀況會改善,但前提是,那些粗制濫造的法學教育必須被清理掉
曾經輝煌一時的法學教育如今已經褪去光環,走下神壇。未來的法學教育又該如何發展?
“應該努力開拓法學教育的就業空間,不要把眼光只盯在律師和政法機關上面。法科畢業生為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工作其實是一種很正常的狀態,包括為像同性戀這樣一些容易受到歧視的團體提供法律服務,也是很正常的。而且還應該明確一點,并不是每個學法律出身的人都能獲得高薪報酬,有高端的高薪工作,也有低端的低薪工作。”許章潤說。
王伯慶對于法學教育的改良提出了幾點具體建議:首先,需要適當壓縮當前法學本科整體招生規模,法學教育的重心向研究生階段轉移;其次,對現有的缺乏法學教育優勢的大學所開設的法學專業,強制其減少招生量;再次,設立一個預警系統,在考生填報高考志愿時,提前告訴考生當前哪些專業就業形勢不好,防止盲目填報法學專業。
“法科畢業生就業狀況的惡化讓一些人覺得,中國的法學教育已經飽和了,應當‘砍’。事實上,在中西部的很多城市,法律人才非常欠缺,一些縣城甚至連一個受過正規法學教育的人都找不到,但這些地方恰恰是法科畢業生不愿意去的。”許章潤說。
許章潤還認為,從長遠來看,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法科畢業生目前就業低迷的狀況將會不斷改善,“但前提是,那些粗制濫造的法學教育必須被清理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