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出爐 財經類大學集體下滑
2009-06-18 09:32:19新世紀周刊
2009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
這是《新世紀周刊》第4次推出大學滿意度排行榜,今年我們特別關注了大學在就業滿意度方面的表現。在學校和社會都緊盯著就業簽約率的時候,看一看學生對自己找到工作的滿意度,也許更加以人為本。
和其他大學排行榜不同的是,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是由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對他們所在學校做出的評價而形成的。學生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消費者,由他們結合切身感受來評價自己的母校,也許更為權威,對選擇學校和專業的考生更有參考價值。
我們講述了陳家三代人在選擇專業上的歡笑與無奈,今天的大學生至少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擁有著更多種的可能。和熱門緊俏相比,陳家那種“選擇興趣”的方針,也許更明智。
祝福一下就業大軍中拼搏的畢業生,給自己減壓,不要被找工作的壓力壓垮。
《新世紀周刊》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課題組
組長:歐陽海燕
試金之年
經濟危機是一塊試金石,就業難把浮夸的大學打回原形
這個6月特別殘酷,尤其對于大學生來說。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2008年的推算,到2008年年底就有100萬大學生難以就業,今年還有超過611萬人畢業。
和《新世紀周刊》的2008年大學滿意度排行榜相比,今年各大學的滿意度可謂慘淡,去年5所大學的滿意度分數超過80,排名第一的上海交大91.091,今年除了仍占鰲頭的上海交大超過80分之外,沒有一所大學的滿意度超過80分。
但即使在最灰暗的形勢里也有亮色:地處長江三角洲的大學在2009年多數表現得非常堅挺,這并非偶然。
唯一亮色長三角
上海交大2007年排在第4位,2008、2009年則兩次排名第一。2009年排名前十位的大學當中,有上海交大、華東師范、上海財經、華東理工、南京郵電和浙江大學6所地處長三角的大學。
長三角能給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這里城市密布、交通便利,上海是金融中心,還有世博會這樣的大項目。周圍的一些工業區有大量的制造業項目,可以消化許多技術人才。
周邊的城市如蘇州、杭州、南京以及周邊的一些小型衛星城,形成了一個城市網,這些城市和上海相比,戶籍政策更為寬松,氣候風景也都很不錯。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擁有工商業氣質的城市往往對外地大學生比較寬容,城市會保護外來建設者的合法權益。杭州的“70碼”事件之后,“老杭州人”也會為老家在湖南的“新杭州人”譚卓打抱不平,對飆車者憤怒聲討,顯示了這類城市的獨特魅力。
和長三角相比,北京周圍沒有能夠消化大量畢業生的城市幫忙,盡管多年以前國家就試圖把京津唐變成聯系緊密的一個經濟區,可惜天津和唐山都幫不上北京太多忙。北京的大學畢業生大多還是希望自己能夠留下來,哪怕成為所謂的“北漂”。
上海的房價在經過了2008年下半年的回落之后,在2009年3月就開始小幅度微升,房價是一個地區經濟狀況的晴雨表,至少能夠代表一部分人投資消費的信心。
這也許會給考生和家長一點啟示,挑選學校的時候,最好是能夠決定日后的發展方向,長三角,尤其是上海是個不錯的選擇,出國留洋深造的風氣很盛,好學校和就業機會也都很多。
難熬的財經類大學
財經類大學的日子比較難過,2009年的金融業不太景氣,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畢馬威、安永、德勤,是薪水高、工作累的代名詞)和許多銀行都減少了用人計劃,或者干脆裁員,薪資水平和幾年前相比降低了很多。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從41位下跌到67位,中央財經大學從40位跌到76位,中央財經大學2008年的就業收入滿意度為16.9,2009年僅為14.9,這嚴重拉低了該校的總分排名。
落差最大的大學是東北財經大學,該校從2008年的第9位,降低到了現在的95位。
有些學校盡管并非財經類大學,但最強的專業是金融、經濟一類,這類大學在排行榜中也下降得非常明顯,比如中國人民大學,從31位降到了77位(該校的滿意度下滑也跟生活不便有關,在對學校伙食滿意度分榜單上,該校名列倒數第一)。
一個例外是上海財經大學,在財經類大學集體下滑的情況下,出人意料地從26位上升到第6位。
上海財經大學2008年曾經有過一份統計:盡管金融業在危機中受到重創,但是比起其他一些專業來說,就業率和收入仍然令人滿意。目前世界上最樂觀的估計是經濟將會在2010年復蘇,所以作為考生來說,選擇金融、財會一類的專業沒有太大的問題,因為你畢業的時候,是2013年。
北京的對外經貿大學也在這段難熬的日子里保持了不錯的態勢,從2008年的25位上升到了今年的14位。
擁擠的武漢
昔日大學拼命擴張的武漢,如今面臨著就業難的尷尬。
武漢是全國在校大學生人數最多的城市,超過了百萬,也超過了北京和上海。2009年武漢的大學畢業生總數是25萬人。到3月23日為止,武漢市政府發布的統計數字是,僅僅有20.56%的人簽約(這里的就業也包括出國、考研和決心自己擺攤,這是中國大學統計就業的慣例)。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這樣的學校簽約率稍高,超過了三成。
此外,武漢還積壓著歷年來沒能就業的大約4萬畢業生。
即使華科和武大這樣的學校,學生對自己面臨的困境也并不滿意:武漢大學的排名從65名降低到今年的80名,華中科技大學盡管從70名提高到60名,其滿意度排名仍然和自己的名氣不符,加上62名的華中師范大學和108名的武漢理工大學,武漢的各大院校幾乎都集中在大學滿意度排行榜的后半段。
武漢作為一個地處長江中游的省會城市,并沒有消化掉全部畢業生的能力,有大學生曾經抱怨過,說武漢的軟件園沒有太多好企業,和上海相比實在不能令人滿意。
根據當地教育部門的統計,每年大概有一半的畢業生會留在武漢發展,其他的一半將會去京、滬、穗、深圳等地發展,可謂是一個進口高中生出口大學生的城市。這些出外發展的畢業生勢必要和當地的大學生展開競爭,而在當地就讀大學的學生,即使算不上對城市熟門熟路,至少在招聘會、面試等各種環節上都以逸待勞。
在金融危機來臨,四地減少就業機會的情況下,走出去就業的武漢大學生就業也就越發困難。如果自己的家不在北京或者上海,想要獲得當地戶籍幾乎沒有可能,按照北京人事局的說法,人不是北京人,學不在北京上,這叫雙外生,你可以留下工作,不過只能暫住在北京。
值得慶幸的是,今天的大學生是自由的,可以決定自己在哪里生活,從事什么工作。在過去計劃經濟的日子里,曾經有上海的船舶專業大學生,被分到新疆塔里木河去造船。
其實,那河平常沒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