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降溫:“父輩就業時代”的沉重真相
2009-06-02 10:23:42國際金融報
現在是“父輩就業時代”,個人綜合素質是就業成功的條件,但在這競爭激烈的時代,在這個權力和人情社會,越是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機會越少。父輩的權力和“人脈”,會以某種方式“世襲”
根據最新數據,除了廣東等個別高考人數稍有增長或與去年基本持平的省份之外,全國有超過一半的省份出現了高考人數減少的狀況,個別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過了10%。
這是一次毫無懸念的真相展示,數月前高考降溫就已初露端倪。據報道,重慶市有上萬名學生沒有報名高考,一大原因即是,就業形勢嚴峻,上完大學找不到好工作。讀書“無用論”思想在農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績平平只能上專科,還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掙錢。
應該承認,在我們這個數千年來漫漶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國度里,讀書從來都被置放于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再目不識丁的庶民,通常也會節衣縮食,以供孩子讀書,因為道理很簡單:“知識改變命運”。但因業形勢嚴峻就放棄高考,我們不得不說,中國的家長是世界上最“務實”的家長,這些放棄高考的孩子是最“實際”的學生。
哪能因一時的得失就如此急功近利,放棄高考呢?高考即便不能改變命運,也總能涵養性情、提高素養吧?但我不愿意鄙薄那些放棄高考的孩子和家長,我更愿意相信他們放棄高考是權衡利弊的深思熟慮之舉,是哀莫大于心死的絕望選項,是“如魚在水、冷暖自知”的明智選擇。
毋庸諱言,放棄高考不單是緣于就業難,畸高的學費,不均衡的教育資源,學非所用的培養機制,放羊體制下容易空擲青春歲月等等,都是讓家長和孩子躊躇的因素,而就業難則是壓垮他們的最后一根也是最沉重的稻草。因為無論上述代價多高,如果能順利就業,即便有個泥飯碗,也算是跳出農門、有所慰藉了,但怕就怕舉家節衣縮食,幾年過去,孩子一事無成,反倒不如同村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外界嘲笑和自身煎熬的雙重壓力下,真是情何以堪。
是的,這是一個就業形勢嚴峻的時代,但就業形勢再嚴峻,對少部分權勢家庭來說,影響也幾乎可以為零。日前,有學者提出,現在是“父輩就業時代”,個人綜合素質是就業成功的條件,但在這競爭激烈的時代,在這個權力和人情社會,越是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機會越少。父輩的權力和“人脈”,會以某種方式“世襲”。
“父輩就業時代”,這真是一個極具本土特色的事實判斷,它的殘酷在于真實。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北京大學的一個問卷調查顯示,家庭背景越好,畢業時的工作落實率和起薪額就越高,行政管理人員子女的工作落實率要比農民子女高出約14個百分點。
現實是殘酷的,但也是真實的,崗位本已奇缺的就業市場如果再遭遇權勢的蠶食,那些經過一二再再二三的殘酷現實洗禮的家長和孩子,高掛免戰牌,索性放棄高考,不正是一種雖無奈卻顯得“明智”的選擇嗎?
當然,也許有人認為,高考人數下降不是壞事,高考人數減少,社會的成才觀將逐漸從“高考一元論”轉變成“多元并存”,孩子會從自身特點出發,選擇合適的成才之路。但如果回避就業市場的權力陷阱,回避就業不公,這樣的多元并存實在是自欺欺人的盲目樂觀。
學者張鳴認為,在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上,學生的挫折感和失敗感前所未有地增加。因此,必須正視家長的絕望情緒,也必須直面孩子的挫敗感,因為這種情緒一旦蔓延和加深,就會產生抵觸和仇恨心理,又哪有心思“選擇合適的成才之路”?
培根說過:“只要維持公平的教育機會,貧窮就不會變成世襲,就不會一代一代世世代代地窮。”斯言不謬!進一步說,在父輩就業時代,不僅要維持公平的教育機會,更要保證公平的就業機會,終極之途即是革除不合理的“父輩就業”,否則放棄高考的孩子必將越來越多,貧寒子弟所蓄積的不公平情緒也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