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費高低不能評判好壞 填報志愿避免9大誤區
2009-05-21 10:39:40人民網文章作者:丁肇文
填報高考志愿對考生和考生家庭來說都是一件大事,但每年總有一些考生因為填志愿的指導思想出現偏差,造成報考中的遺憾。以下列出填報志愿的九大誤區,為家長和考生提個醒。
誤區一
盲目攀比選報過高
有的考生容易“跟著感覺走”,聽說哪所學校好、哪個專業“熱”,就跟著填。
有的考生見別人填的學校層次高,感到自己填低了沒面子,也就跟著“摸高”。有的是由于對自己的考試成績估測不準,選報了力所不及的志愿。如一位普通中學的理科考生,僅憑一次摸底成績考了570分,就貿然在第一志愿填上了北京大學。而他的高考實際卻只有540分左右,結果落榜了。
建議考生填報前客觀估計自己的實力,選擇與自己水平相當的高校。
誤區二
信心不足怕高就低
與盲目攀比相反,另一種情況是信心不足,只求穩妥保險,怕高就低,往往造成高分低就,這種事情往往發生在平時成績處于中上水平的考生中。其實,完全沒有自我低就的必要。成績好的學生要勇于報考重點大學,第一志愿可選擇正常情況下能夠得上的目標學校,把保險和穩妥留給第二志愿。
誤區三
從眾追“熱”“撞車”嚴重
近幾年招生中,有的學校(專業)報考人數過于集中,第一志愿在同批錄取控制分數線以上的人數為計劃招生人數的2倍、3倍甚至十幾倍之多,“撞車”現象嚴重。而有的學校某些專業卻很少有人填報甚至無人填報。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一些考生和家長對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情況、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以及社會需求缺乏了解外,主要是受人為的、傳統的、世俗思想的影響,將志愿的選擇等同于未來的職業選擇。有的考生出于對
未來職業的考慮,在選擇專業時只考慮所謂的“熱門”專業。
為避免失誤,如果考生一定要選擇“熱門”專業,最好在選報“熱門”的同時不忽視“冷門”,冷熱結合。同時要量力而行,如果成績不太突出,為安穩起見最好在專業上避“熱”就“冷”,轉而在學校上選“優”。
誤區四
高分考生錄取不愁
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的考生,按理說,都應該被錄取到好學校、好專業。但事實卻不盡然。競爭一般是以省(市、自治區)為單位的,各省的前幾名、幾十名被錄取到好學校一般都不會成
問題,但若是前一二百名就難保證了。原因主要在于志愿選報不當,考生填志愿時,主觀臆斷,盲目認為自己是學校第一名報某某校肯定沒問題,甚至固執地只報一個專業,又不肯服從到其他學校及專業就讀,一旦失誤就很可能名落孫山。
誤區五
收費高低評判好壞
有人以為,收費高的專業一定“走俏”,收費低的不行。其實這樣看問題是很不可靠的。有些專業是國家大量需要,大有發展前景的,為了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報考,收費標準相對低一些,同時獎、助學金額也較高。有些院校和專業收費相對較高,但并不說明該院校、專業就比其他專業一定好些。考生應看哪些院校和專業最適合自己。
誤區六
只看校名不看專業
一是填報志愿僅看校名,以為校名有著“地質”、“石油”等字樣的學校,就只設這些艱苦專業,其實這些學校也有其他專業;二是心存偏見,將師范、農業等劃分為艱苦專業,認為就業出路不佳,其實這些學校和專業的就業率也很高;三是對一些省外學校不了解,有的學校只因為不在直轄市或者省城,考生就不愿填報。
誤區七
熱門專業一成不變
所謂“熱門”專業,就是很多人爭著報考的專業,計劃招生數與報考人數之間比例非常懸殊,其結果是錄取分水漲船高。首先,“熱門”專業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推移,今日的“熱門”,明后年也許就不那么熱,或者變成了“冷門”。其次,“熱門”不能與好等同。其三,不少人把好就業看成是好專業,炒成“熱門”,這不恰當。就業的難易取決于市場需求,取決于供需比例,而市場需求也是變化的,也許報考當年某專業畢業生就業很容易,待四年過后畢業時,該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就變得疲軟。所以選擇專業志愿時不要被“冷”、“熱”所左右,主要應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個人實力出發。
誤區八
服從分配準會吃虧
“是否服從分配”一欄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所報各志愿學校都未被錄取時,是否同意分配到其他院校;二是當檔案被某所大學調入后,所報的各專業均未被錄取時,是否同意分配到其他系科學習。這項規定,顯然擴大了考生本人被錄取的機會。因為規定填報的幾個院校和專業,都是有限的,如填了“同意服從分配”,就會增加院校和專業錄取的機會,不會吃虧。
誤區九
父母包辦越俎代庖
每年填報志愿的最后一天,總有家長按自己的想法偷偷給孩子修改志愿。但這樣的結果往往造成學生的反抗,考生用罷課或離家出走的方式進行抵抗,讓家長追悔莫及。
考生的家長、老師,憑著人生閱歷及對社會的理解,對考生選擇志愿時正確加以幫助引導,是很有必要的。但萬事不可過頭。如果忽視考生的主體作用,由長輩大包大攬,強制學生做出某種選擇,那就難免出現令人痛悔一生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