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戴家干:解說高考新動向
2009-05-13 09:52:22青島日報
高考如約將至,全社會的目光又一次聚焦。高考中的任何小變動都會引起“軒然大波”,今年的高考會有怎樣的變化?高度關注的高考改革目前是什么樣的理念和走向?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戴家干。
理念:從單一考試走向多元評價
關鍵詞:新課改
記者:您日前接受媒體采訪表示,新課改后的高考不再一考定終身,那么今年的高考是什么特點?
戴家干:新課改是基礎教育部門推出的一項重要改革措施,實施新課改后高考的省、區、市和考生人數越來越多,這是2009年高考的主要特點。今年將有11個省、區、市進入新課改高考。海南、山東、廣東、寧夏、江蘇、遼寧、天津、安徽、福建、浙江和上海,上海市是國務院批準的教育綜合試點地區,明年北京市也將進入新課改高考。
新課改后的高考首先是由全國制定統一的《考試大綱》,分省命題的省、區、市制定本地的“高考方案”,并根據統一的《考試大綱》編制《考試說明》。未列入分省命題的省、區、市則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編制《考試說明》。各地的新課改“高考方案”較之以往,把學業水平測試或綜合性評價作為錄取的參考依據,有的地方采取硬掛鉤,有的采取軟掛鉤,各地情況不同。
記者:把學業水平測試或者綜合性評價作為錄取的參考,其目的是什么?
戴家干:我國當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的發展,是考試與評價改革的重要背景。在人才選拔和人才培養方面是有規律的,由單一考試到多元評價正是這一規律的體現。改革開放30年,從1977年恢復高考570萬人參加高考僅錄取20萬人,到去年1050萬人參加高考錄取600萬人,我們需要對考試進行再認識。
正確理解教育與考試的關系是一個關鍵問題。考試是教育評價的工具和手段,并為教育評價提供技術手段和數據資料,但它不能代替教育評價。目前,由于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原因,本應作為手段和工具的考試卻成了教育教學的內容和目標。往往用考什么來決定教學內容,把高考作為評價教育的終極結果,這是目前教育存在的最大缺陷。
我們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使每個人都得到自由、充分的發展,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一個人適合什么樣的發展、怎么發展?可以通過考試這個評價手段來分析。過去的考試主要是淘汰型的,考你的“不行”,今后的考試要強調適應性,考你的“行”。考試要考出人家的長處、優點,這樣的考試才是一個好的考試。
今后改革的思路,不是取消全國統一考試,而是要在強調統一考試的基礎上,在考試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改革。同時,要有多元的評價。新課改后的考試就是這個走向,不僅要有終結性評價,而且要有過程性的、形成性的、診斷性的評價,還要有職業生涯評價、潛能性評價等。要加大多元化的評價,把學生的長處顯示出來。我個人認為,高考的改革必須循序漸進,要在全國統一標準選拔人才考試不變的基礎上,遵循“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的原則,平穩推進高考制度的改革。
命題:難度在降低
關鍵詞:綜合素質
記者:加強綜合測試,會不會意味著高考在命題方面將會有變化?
戴家干:應該說高考試題總體上保持穩定,并根據情況有所調整。過去我們是精英教育,每年的毛入學率才10%以下,很低很低。要選拔,試題肯定要有一定的難度。大家知道,難度和命題有關,和參加考試的群體有關,還和各省的招生指標有關。高等教育大眾化,試題需要作相應調整。
我們做過分析,從1999年到2008年的10年中,試題難度略有下降。命題進一步貼近時代、社會和考生的生活實際,更加注重知識和能力的遷移。難度系數和知識、能力的水平不是一個概念。不是難度系數下降,知識和能力水平就下降了,教育質量得不到保證了,而是選拔的比例加大了。特別是對新課改的地區,我們提出考試一定要平穩過渡,不能大起大落。
記者:新課改高考更多要求學生綜合素質,會不會對農村學生來講造成不公平的感覺?
戴家干:高考的改革必須體現教育公平的價值目標。我們講命題要科學、規范、公平、安全,其中更強調公平,就是不要對某個群體有偏差,這在命題方面是最忌諱的問題。當然,在任何時候命題的安全都是第一位的。
現在農村學校條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學集中,特別是高中階段都進入縣城,因此,大多數的考生都在縣城。我個人認為,農村考生不需要在這方面自卑,反而應該更加自信。
現在命題是貼近社會、接近考生,但不是僅貼近城市考生。如果命題在性別、民族、區域、城鄉、宗教等方面出現了偏差,這個命題就是不規范的、不公平的。所以不管是哪里的考生,只要你認認真真完成學業,就可以應對考試。
招生:新技術保障錄取更公平
關鍵詞:平行志愿
記者:前面的內容都是考試方面的,那么在招生方面,今年有什么新的特點?
戴家干:招生方面主要是今年有更多的省份實行平行志愿。平行志愿是招生方面技術性的問題。過去是志愿優先,現在提出平行,盡量讓學生在一定的分數上考上比較理想的學校,同時也保障高校在某一個分數段能錄取到成績理想的學生。
平行志愿填報各省不一樣,有的是估分報志愿,有的是知分報志愿,有的是考前報志愿,所以考生要知分、知線、知位,這樣才能比較好地報志愿。填報志愿按理說應該并不復雜,學生在高中階段對自己將來選擇什么樣的專業應該基本上有一個傾向性的意見。
記者:多元化評價能給高考帶來多少變化?
戴家干:從理論上講,多元評價有可能使高考的功能正確歸位。多元評價理念會降低一次性選拔考試的權重,增加多元的評價的權重,要給高考減負,實事求是、逐步地將并不應該由高考承擔的責任,切分到其他必須的載體上,從而使高考更加有利于高等學校選拔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選拔,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有利于人的個性得到自由、充分、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