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各專業介紹
2009-05-12 10:46:01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各專業介紹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設有礦物資源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地質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七個本科專業;設有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技術與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與水土保持、地質工程六個系和采礦工程、安全工程兩個研究中心;擁有一級學科礦業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一級學科礦業工程博士授權點;采礦工程、安全技術與工程及礦物加工工程三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擁有采礦工程、安全技術及工程、礦產普查與勘探、地質工程四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及在職人員同等學力碩士學位授予權;擁有礦業工程領域及地質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學院的采礦工程學科、安全技術與工程學科是省重點學科,安全技術與工程專業是遼寧省示范性專業,采礦工程實驗室、安全工程實驗室均為國家煤炭工業重點實驗室,擁有遼寧省重點實驗室:礦產資源安全潔凈開采與綜合利用實驗室。具有國家勞動安全衛生評價中心資質。學院與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建立了聯合培養學生和合作科研關系,與神華集團、準格爾能源有限責任集團、鐵法煤業集團等數十個大型企業集團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科研合作關系。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現已形成開采技術與采礦系統優化、露天開采技術及理論、礦業系統工程與計算機應用、礦壓控制及動力區劃、開采沉陷與治理、漿體輸送技術及理論、資源綜合利用與技術及產品開發、礦物加工理論及工藝和礦物材料、礦井通風與防滅火、礦井瓦斯災害治理與利用、安全系統工程、煤礦安全裝備與監測技術、煤油氣開發中的地質工程問題、沉積盆地分析與構造控盆規律、水文與工程地質、礦山開采地質條件與地質災害、礦山環境工程、水污染治理理論與技術、大氣污染與控制、礦山質量管理與評價、環境地質、水土保持與防止荒漠化等六個學科22個穩定的學術研究方向,完成了一大批國家級、省部級及企業委托的科研項目,數十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改革開放以來,學院積極開展學術活動,不斷擴大對外交流,先后與國內外(包括德、日、美、俄、法、波、澳、越等國家)的高等學校、學術團體、科研機構開展學術交流、科研合作。與國外高校互派留學生、進修教師,現已有二十余名教師獲得博士學位并回國任教,成為學院的骨干教師。目前,學院已形成年齡、職稱、學位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師資力量雄厚,教學、實驗、科研設備配套齊全。
學院在狠抓教學質量的同時,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通過舉辦各種活動及學術交流,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多年來,經過廣大教師的努力,已為國內外培養了60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已成為各行各業的技術與管理骨干,有的還走上省部級領導崗位。
學院以資源開發與加工利用類學科為核心,以環境與安全學科為支柱,發揚“求實、勤奮、進取”的精神,向著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向著保護人類的家園——地球、向著與環境友好協調發展的目標,向著研究型學院的建設目標闊步前進。
地質工程專業
本專業培養具備較深厚的理論知識和現代科技知識,能在規劃設計、生產經營、投資、管理、教育、科研等部門從事本專業以及相關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畢業生應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分析方法和技術,熟悉國內外礦產資源的基本情況,掌握我國礦產資源的基本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發展動態和應用前景。
主要課程:工程力學、工程化學、流體力學、地質學與礦物學、礦床地質與油氣田地質、巖石力學與爆破工程、礦床開采、油氣田鉆探與開發、礦物加工與利用、技術經濟學等。
礦物資源工程專業
本專業培養具備較深厚的理論知識以及現代科技知識,掌握很寬廣的專業知識,能在規劃設計、生產經營、企業管理、項目投資、教育、科研等部門從事本專業以及相關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畢業生應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分析方法和技術,熟悉國內外礦產資源及其開采技術,掌握我國礦產資源的概況、開采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發展動態和應用前景,掌握與本專業相關學科,如地質工程、礦山機械、礦山管理等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本專業下設井工開采與露天開采兩個專業方向。
主要課程:采礦學、巖體力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煤田地質學、爆破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經濟學、礦山企業管理、礦山機械、礦井通風、礦井設計、礦業工程CAD等。
礦物加工工程專業
本專業致力于培養學生具有廣博的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和人文、法律等社會科學知識、扎實的計算機和外語基礎。具有本專業完善的知識、智能結構,適應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在礦物加工工程領域內,具有高素質、高創新能力、復合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科研教育人才。
學生學習期間系統地掌握礦物分選、加工與利用、分析檢測技術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廣博的相關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工程設計、科研及生產技術管理的能力。具有較高地提出、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畢業生按照企事業、科研、設計、教學單位及政府部門的需求進行培養。可從事礦物結構與性能、加工利用工藝、材料與制品的制備、應用基礎理論研究等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開發研制、工程設計、技術改造和生產經營管理,科研、教學及政府部門工作。
專業主干課: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煤化學、化工原理、結晶與礦物學、工藝礦物學、巖石及礦床學、礦物分析與測試、選礦學、非金屬礦物加工與利用、礦物深加工與礦物材料、粉體技術、煤化工工藝學、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可行性研究、工程設計、企業管理等。
環境工程專業
本專業培養環境工程領域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應掌握本學科領域的基本理論與專門知識;可從事環境工程的規劃、設計、科學研究、產品開發、管理和教學等工作。學生應具備工程技術人員必備的外語、計算機、制圖等方面的能力,了解相關的經濟、法律、管理等人文社科知識。
畢業生應掌握污染處理處置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一定的設計、初步的科研和管理能力;了解本專業的前沿和發展動態,熟悉環境保護的戰略、法規和政策;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要課程:流體力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環境工程微生物、環境監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工程、環境管理等。
環境科學專業
本專業培養具備環境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及行政部門等從事科研、教學、環境保護和環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業人才。
本專業有兩個研究方向:環境科學和環境管理。環境科學研究各種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規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人體健康及其它生物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環境信息系統開發等。環境管理規劃方向研究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從規劃、管理、政策、經濟角度提出解決途徑。
要求學生掌握環境科學方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受到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環境管理的基本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一定的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掌握環境監測與環境質量評價的方法以及進行環境規劃及管理的基本技能。
主要課程:環境學、生態學、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學、環境質量評價、環境管理與環境法、環境信息系統等。
安全工程專業
本專業培養基礎理論扎實、知識面廣、工程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并能從事安全技術及工程、安全科學與研究、安全監察與管理、安全健康環境檢測與監測、安全設計與生產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研究方向包括:礦山安全工程和工業安全工程。
通過學習要求學生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了解本學科的國內外發展現狀與趨勢;具有較強的應用計算機進行設計、模擬和管理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主要課程:燃燒與爆炸學、安全工程學、工程熱力學與傳熱學、流體力學與流體機械、建筑環境、安全評價、通風空調與凈化、災害防治理論與技術、采礦概論、礦井通風、重大危險源辨識等。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
本專業致力于培養具備生物學、生態學、森林及草場培育學、環境科學、水利與水保工程等方面的知識,能在國土資源、水利、農業、林業、環境保護等部門從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的規劃設計、施工及森林生態環境建設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研究方向:退化土地恢復與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林業生態工程。
畢業生應掌握生物學、環境科學、水利水保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掌握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的規劃設計方法和監測、評價技術;具有應用生物措施、農業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的基本能力及森林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我國林業、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生態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國內外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監測、防治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有關國際公約;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處理和創新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工作能力。
主要課程:森林生態學、測量與遙感技術、工程力學、土壤學、水力學、土壤侵蝕原理、水文與水資源學、工程制圖、水土保持工程學、林業生態工程學、流域管理學、荒漠化防治工程學、牧草與草場管理學、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監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