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來人再談志愿風云 填志愿講究望聞問切
2009-05-04 09:54:00新聞晚報
填志愿講究“望、聞、問、切”
王英豪
(復旦大學08級國際政治專業)
總結高三階段自己以及周圍同學填報志愿中的經驗與得失,我認為高考填志愿就應該像中醫診療一樣,講究 “望、聞、問、切”,無論哪一個環節都不應有所忽視。
望,就是要在整體上進行把握,從眾多的高校中重點挑選與自身水平相當的若干所 (數量最好略大于志愿填報數),深入了解,并確定在各校想要填報的專業。與此同時, “望”的視野要寬,不要局限于上海,因為許多外地高校的學術水平一流,通常還會提供各種優惠政策,對地域差別不太介意的考生不妨一試。
聞,就是要主動向班主任老師、家長溝通自己的初步意愿,積極聽取他們對自己看法的意見,并且在認真考慮綜合后,對先前的志愿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樣做可以讓他人及時了解自身的情況,避免家長、老師對自己志愿填報的擔憂,消除高考前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和由于填報志愿時各方面給自己帶來的壓力。
問,最重要的,就是針對自身的疑惑,對所填院校及專業情況進行有目的的了解,讓自己 “明明白白”填志愿;同時,還要不斷反問自己是否真正滿意所填的院校及專業,告訴自己所填的都是自己經過慎重考慮后的結果,以免留下后悔和遺憾。另外,對于特別想上名校且進一個具有較好就業前景的專業,但在成績上又略有欠缺的考生,我在這里可以提供一個小小的建議,僅供參考:鑒于大部分高校都有轉專業政策,考生可在詳細了解的前提下,填報分數相對較低的專業,并在高校學習期間謀求轉專業的機會。
切,就意味著到了正式填報的時候了,相信大家如果經過前幾個步驟,一定能做到胸有成竹,從容地跨國志愿填報這道 “坎”。
最后,作為一個過來人,我想提醒大家切忌盲目跟風,一定要在自身實際這個大前提下開展這項工作。祝大家的志愿填報能夠取得滿意的效果。
專家點評
小王同學借用中醫 “四診法”的概念,傳授了很具操作性的方法與技巧,給我們以下幾點思考。
1、 “望”要眼界寬一點。清朝詩人趙翼說: “矮人看戲何所見,都是隨人說短長。”不要自我局限于上海的30幾所高校,也不要只限于長三角高校,應該有出去闖一闖的想法。當然,是否選擇外地高校,有很多現實的問題,需要綜合考量后再作決斷。
2、 “ 聞”要來源多一點。填志愿有時候有點像買股票, “大盤”、 “板塊”固然重要的影響因素,但個股的 “基本面”才是決定因素。因此,固然要看 “天”,但最關鍵的還要了解自己。上海經濟年鑒社主編張兆安接受本報專訪時也指出,不能只盯著上海產業版圖上的那幾個 “朝陽產業”、 “熱門專業”,而應該把自己的志向、優勢考慮在內。但是,很多學生往往說不出自己喜歡什么、有什么優勢,因此,就要 “借腦”,問問父母、問問老師。
3、 “問”要了解深一點。考生當然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了解所有的學校、專業,但對填在自己志愿表上的所有專業一定要深入了解,最怕僅看一個名字就 “愛你沒商量”,這樣很有可能到大學后發現 “根本不是我想象的那樣”。總之,信息充分才能實現明智選擇。
把“興趣”放在第一位
鄭雨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大四學生)
首選“墊底專業”
在我看來,“興趣”或許應該放在第一位。如果你不喜歡機械,為什么要報考呢?因此,我是以比北大低十分的高考成績,以第一專業志愿進入了在交大幾乎年年墊底的機械類專業。在我的同學中,表現比較突出的,也大多是那些原本就熱愛機械專業的人。我曾經多次參加工程問題挑戰賽,我們團隊的成員都是非常喜歡機械的。
機械類專業學什么
大家肯定覺得機械類專業當然是學機械,我只能說對了一半。從字面理解,大家肯定認為學機械無非是設計設計齒輪、畫畫圖紙之類,但是機械類學科所涉及的可不光那么狹窄。除了機械設計和制圖一類直接相關課程,其他課程如電工與電子技術、控制理論、流體力學、熱力學、材料力學、制造技術等也是相關必修課程。最后,現在各類相近的專業也不再那么涇渭分明。比如像我們學校船建學院的輪機專業有很多課程都和機械專業相似。再舉個例子,上海交大的機動學院是按照機械類專業招生的,兩年后再細分成機械自動化專業、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核工程專業、航空航天工程專業及工業工程專業。除了工業工程專業偏管理外,前四個專業僅在最后幾個學期的專業課有所不同。
“經驗”是核心競爭力
機械行業很重視經驗,一個制造車間的老師傅可能比一個機械博士畢業生更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機械類學生應該想辦法多參加一些實踐活動。我在參加各類工程類比賽時,在工廠加工成品,向技工師傅們學習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各類實際的經驗將會是機械類學生的寶貴財富。
現在,機械與控制、電子電路等學科的交叉、關聯越來越多。在機械類大平臺學習了兩年后,我選擇了航空航天工程作為我的專業方向,同時還輔修了自動化專業作為第二專業。第二專業的學習不僅擴充了我的知識面,同時也更增強了我第一專業的學習深度,保證了將來從事工程師這一工作的知識儲備。
(本文作者參與多項科技創新活動,由他擔任組長的“艾米”號遠程操控水下采樣平臺項目獲第三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現已被美國普度大學錄取)
專家點評
鄭雨就讀的是交大機動學院,正如他所說,該學院具有很強的學科實力,就業去向也很好,然而錄取分數卻屬于該校很低的專業。因此,交大就業中心主任劉建新在接受采訪時說:這個學院擁有一批交大“性價比”很高的專業。他還借用股票術語比喻道:這幾個專業的價值被“低估”了。機械、動力,都是老學科、老專業了,選擇專業不能“喜新厭舊”,一些傳統專業的出路其實并不差。按照劉建新的說法,它們還有很大的 “升值空間”。 這是本文給我們的第一點思考。
其次,鄭雨強調了興趣的重要性。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讀自己喜歡的專業,沉重的課業負擔可以權當智力上的歷奇探險,全然不覺枯燥與煩悶;反之,讀了自己不喜歡乃至討厭的專業,即使在他人看來 “很好很熱門”,當事人也會度日如年。事實上,由北大教育學院文東茅教授主持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對所學專業 “不太感興趣”和 “很不感興趣”的,竟各占30%。這位教育學專家為此慨然長嘆: “在美好的青春時光,有1/4到1/3的大學生整日所學的卻是自己并不感興趣的東西,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當然很復雜,但家長 “包辦代替”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因素。從這點上來說,我們應該提請家長好好看看、想想鄭雨說的 “把興趣放在第一位”,讓考生自己在場、參與志愿決策的過程。
當然,我們不主張陷入 “唯興趣論”,而是建議是綜合考慮興趣、能力、性格三要素,反復比選出最優結果。此外,還要認準專業的“真面目”,不要名字看上去切合自己的興趣,到了就讀時才發現 “根本不是那回事”。這就要求考生深入了解所報專業的具體情況,較好的辦法是查看該專業的主要課程。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