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有弊端,但還是讓它“一考定終身”吧
2009-04-28 10:30:08華聲在線
我們偉大的教育部又耐不住寂寞了,看新聞說,以后高考不再一考定終身了,要“有的省把學業水平測試作為高考總分的一部分,作為錄取的參考。今后的高考制度將包括學業水平測試和綜合評價,以改變“一考定終身”的考錄方式。”我說,現在可千萬別!
不知道為什么,教育部的歷次教育改革,總是做些皮毛工作,從來不知道觸動腐朽教育制度的根本,而且也從不考慮改革的可行性和整體的利弊權衡。我就很懷疑他們做的這些事情到底是想干什么?是不是就是隔一段時間不出點新聞就感覺不好啊?最近幾次的教育改革,一言以蔽之就是“形式主義”。減負是如此,高校教學評估是如此,這次也是如此。
只要親身在中國教育體系下上學的和教書的人都會知道,這次的這個改革也就是聽上去誘人,可行性幾乎為零。當然,政府可以強力推行,但其結果必然是教育更加的腐敗,弊大于利,還不如一考定終身。
這個平時的學業水平測試和綜合測評怎么來測啊?怎么保證公正啊?而且這個不確定性更大,各省各市條件都不一樣,這些測評也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就好象,你怎么評價一個濮陽學生和一個鄭州學生平時學習情況誰好誰壞啊?他倆不在一個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難度不同,平時考試的試題難度不同,老師改卷的尺度也不同,怎么比?更何況一個鄭州的學生和一個北京的學生?難道要把中國每一所高中教育部都要考核一遍,然后定出每所高中的“權重”,作為平時成績的參考?那這樣的話,漏洞很大啊,評定的“權重”大的學校,完全可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把試題出的簡單些,老師改卷寬松些,把自己學生的成績提上去,這樣和其他學校比就占便宜了哈。這樣勢必導致各個高中互相攀比著把考試難度降低,高中考試別考算了。
如果把這份管理學業水平測試的權力下放到地方,由各個市甚至縣來掌管,那必然是腐敗的普及化。有權利就會有尋租,以前這權力在教育部,大家走后門、腐敗的門檻比較高,所以,高考過程中的腐敗和貓膩肯定有,但畢竟只是極少數。全國也沒多少人能走得起這個后門對大多數人影響不大。如果權力下放,那可好了,地方上有點關系的都開始走路子了,沒關系的就開始送錢了,要是一個縣級干部都可以走關系給自己的子弟“高考加分”,家里能解決溫飽的都知道給管這塊的領導送個萬兒八千的給孩子加幾分,那不就成了真正的“腐敗”了?中國有多少縣級干部啊!這樣,真正吃虧的是那些完全沒路子送不起錢的廣大最底層人民,那些農村貧困人口。
至于綜合測評,那更沒準了,連個量化測評的標準都沒有,大家只能各顯神通弄出一大堆證書、造一大堆假東西罷了,這是難為家長啊!勞民傷財,把事情弄得麻煩不說,還養肥了一批基層官員。
所以,雖然現在的高考制度不好,很不素質教育,但還是很有必要保持的,因為至少相對還算公平。當然,教育是要改革的,高考也一定要改革。但這種改革必須要是從上到下,從根本制度改起,從根本上消除教育腐敗和不公,完全拋棄現有的教育體制。如果不動根本,只從皮毛上這改一下那撓一下,不僅是隔靴搔癢,毫無用處,而且反而會加劇不公和腐敗,讓教育制度變得更加壞些。所以,如果非要不改變現狀,那還不如“一考定終身”!
比如說,高考要改革,一定要配套著高校的改革,而不僅僅是考試方法的改變。比如取消高校行政化,取消那些形式主義的發文章評教授的模式,消除高校里的腐敗,把那些品質低劣,無心做學問的官僚掃地出門,然后擴大高校的自主權,最好能高校自治,讓學校,讓真正醉心科研的教授有更多的空間選擇學生,這樣才能保證挑選到綜合素質高的學生,上行下效,素質教育不用你教育部三令五申的開會下文件,大家自己就開展起來了。
再說素質教育,誰不知道素質教育好!中學老師中學校長不知道現在的填鴨式教育沒用么?但他們沒辦法啊!只有先教育公平了,全國各地高考的壓力都一樣了,大家才有可能實行素質教育。否則就像連飯都吃不飽的乞丐你給他說聽音樂會能多么的陶冶情操,有意義么?
我們的有些部門,真正讓其做點實事,考量下自己說出來的口號的可行性,那真的很難!這次,我還真希望他們也就是說說而已,千萬別認真了,說了還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