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法學院專業簡介
2009-04-24 13:09:08清華大學
法學院
● 國內第一個擁有獨立法學樓的法學院
● 教師在國外獲得學位以及在全世界前100名大學中取得博士學位比例居國內高校首位
● 近25%本科生可赴海外交流或交換學習
● 國內唯一一家開設英美普通法系列課程的法學院
● 保持國內高校參加國際法律比賽最好成績的記錄
招生專業:法學
基本概況
清華大學法學院創建于1929年,1952年由于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法律院系和法學教育在清華大學一度中斷。1995年,清華大學正式恢復建立法律學系,1999年法學院正式復建。歷史上,清華法學院曾培養出許多杰出的法學、法律人才,如前南國際法庭大法官、中國國際法學會前會長王鐵崖先生,中國國際法學會前副會長陳體強教授,最高人民法院前副院長端木正先生等。
今天,清華法學院已經成為名列前茅的國內著名法學院之一,在全國乃至國際法學教育界建立了自己的地位,成為我國法學教育和研究的一個重鎮,同時也成為國際法學教育的一個重要交流中心。
法學院教學設施和科研條件在國內首屈一指。建筑面積10,000平方米的法學大樓——明理樓于1999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由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同志親自題寫樓名。這也是國內第一次實現一個大學法學院擁有獨立的法學樓,并且在國內率先為每一位教師提供了辦公室。樓內配有現代化的教學、科研、辦公設施,并專門用于教學實踐的模擬法庭、學術報告廳、多功能教室等。
面積約有2,000余平方米的法律圖書館和電子閱覽室集數字化與信息化于一身,配備系統空調及其他現代化設備。目前,法律圖書館擁有中外文法律書刊文獻60,000冊,同時訂閱200余種國內外法律報刊、電子出版物等。除館藏的現實文獻外,學院還斥巨資購買國際權威法律專業數據庫的使用權,讀者可以利用先進的網絡查詢方式獲取國內外的法律信息與法律研究資源。電子閱覽室支持遠程教學和電子教學等多項功能,可以實現與國外著名法學院的同步遠程教學。
師資力量
清華法學院擁有一流的師資隊伍。在49名專職教師中,有教授23人(含博士生導師19人),副教授19人。法學院師資力量具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是在國外獲得學位的比例在全國的法學院當中是最高的,在國外獲得學位的比例占到了42%;二是在全世界前100名大學當中取得博士學位的,在全國的法學院當中是為數最多的。清華有9名,位列第二的學校有4名。
法學院名師薈萃,許多教授都是各自領域的學術權威,在國內外學界頗具影響。如商法學的王保樹、朱慈蘊、施天濤教授,民法學的崔建遠教授,刑法學的張明楷教授,民事訴訟法學的章程、王亞新教授,法理學的高鴻鈞、許章潤教授,國際法學的車丕照教授,憲法學的王振民教授,均屬于各自領域的領軍人物。其中,崔建遠教授、張明楷教授和許章潤教授分別榮獲第二屆、第三屆和第四屆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稱號。
此外,法學院還聘請校外兼職教授23人,名譽教授1人,客座教授3人,顧問教授1人。在不斷完善隊伍建設的同時,法學院還每年聘請2至3名外籍教授來校長期講學。同時還聘請海內外法學領域眾多著名專家、學者來校進行學術座談。
教學科研
法學院學科建設一日千里。學院目前已取得“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基地”,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點,法學理論、民商法學、國際法學、經濟法學、訴訟法學、刑法學、憲法行政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等八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和一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點。此外,法學院還舉辦了面向全球招生的LLM(法學碩士)項目、與香港大學合作的中國法律第二學位課程以及遠程教育項目等。
近十年來,法學院教師們在圓滿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前提下,還承擔了許多重大科研課題,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如組織《公司法修改稿》、《民事訴訟法修改稿》專家稿起草、參與物權法典的制定、參與外交部門決策研究工作等。法學院歷年都要舉辦數次高水平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一批批著名的國內外法學專家、學者,聚首清華法學院,交流、研討國內外法學前沿問題,營造出嚴謹、求實、活躍、創新的學術氛圍。
國際化培養
為適應全球化的大趨勢和中國加入WTO的大背景,法學院積極擴大對外學術交流。目前近25%的本科生有機會赴海外交流或交換學習。學院先后與美國哈佛大學、杜克大學、密歇根大學、波士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巴黎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名城大學、橫濱國立大學、名古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定期派師生互訪。
人才培養成果
法學院實行“本科—碩士研究生分階段有統籌”的培養模式,相當數量優秀學生可以通過免試推薦方式被保送進入本院碩士研究生階段進行學習。部分優秀學生被推薦免試到清華其他院系或者其他高校攻讀碩士、博士學位。近幾年,每年本科畢業生當中大約有15%進入世界一流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杜克大學、慕尼黑大學、倫敦大學等繼續深造。
法學院選擇就業的學生就業率在全國各大法學院名列前茅。畢業生就業領域廣泛分布于與法律相關的各個領域,其中本科生參加就業的同學80%進入了中央或地方國家機關、司法機關、金融機構、國有大中型企業、國際知名律師事務所等,如外交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開發銀行總行、中國銀行總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美邁斯律師事務所等。
專業介紹
——教學特色。清華法學院積極引進并倡導先進的交互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和案例教學法,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環節。在中國進行首批“診所法律教育”,與北京市海淀區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共同設立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投訴與支持中心”,并設立勞動者權益保護法律診所,通過對弱勢群體提供無償的法律援助,可以使學生了解最基層的民眾的法律需求,了解適用法律的過程,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公益心、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基礎和廣闊的學術視野,清華法學院還是國內唯一一家開設英美普通法系列課程的法學院,此外還有大量課程采用全英文教學。
——教學模式。依照清華法學院自身培養模式,全面推行與國際接軌的學分制。除學校所規定的人文社科類課程、自然科學類課程以及必要的跨系選修課程之外,還設有法學緒論、憲法學、民法總論、商法總論、刑法總論、國際法學、民事訴訟法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等專業必修課。學院還開設了大量由本院教師、外請專家以及外教開設的專業選修課,并且按照課程的性質分為不同的課組,其中包括法理學課組、憲法與行政法學課組、法史課組、民法學課組、商法學課組、經濟法學課組、刑法學課組、環境資源法課組、訴訟與仲裁法課組、國際法學課組、實踐課組以及文獻閱讀課組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志向,在教師的指導下選修完成。
——國際比賽。清華法學院不斷探索法學教育的新道路,大膽地嘗試以增強學生實務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改革。其中,模擬法庭和模擬仲裁的訓練就是其中的兩項重要內容。在國際比賽中,法學院至今保持著中國代表隊在亞洲杯-模擬法庭大賽(2000/東京,第二名)、國際商事仲裁比賽(2003/維也納,第六名)、國際空間法模擬法庭比賽(2004/悉尼,第三名)和亞太商事仲裁比賽(2004/香港,第一名)的最好成績。
——社會實踐。清華法學院在河北、新疆等地法院建立了社會實踐基地,努力引導學生利用假期深入基層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每年寒暑假,80%左右的法學院學生在學院組織下,奔赴祖國各地進行專業和社會實踐活動,這不僅提高了學生處理法律實務的能力,還促進了學校的課堂教學,密切了學校與社會的聯系。
國際型法學人才培養項目
根據國家法治發展與全球化的需求,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的高層次法律人才,在2009年入學的新生當中,經過一年的學習之后,按照各人的興趣、特長和能力,經過一定程序,選拔30名學生進入“國際型法學人才培養項目”進行訓練。
此項目要求學生在具備堅實中國法律功底的同時,還要熟悉外國法律和國際法律;學生不僅能夠運用中文,還要能夠熟練運用外語,成為高層次、高素質、創新型、國際化的法律人才,具備在國際層面運用中國、外國和國際法律處理跨國法律事務、參與國際競爭和保護國家利益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1.雙法雙語:除了教育大綱所要求的中國法課程之外,學習的內容還包括西方主要國家的法律制度與理論以及國際法律;并可以直接選修為研究生開設的外國法課程。課程采用中英文雙語講授。除清華法學院教師外,還有來自世界一流大學(如美國哈佛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等)的知名教授參與課程教學。
2.本碩貫通:在選拔保送研究生時,優先考慮進入本項目的學生。
3.國內外培養相結合:凡是進入本項目的學生,優先考慮其出國、出境學習或者實習的機會。學生有機會參加國際性模擬法庭比賽,并被推薦到國際組織參加實習。在校期間參加暑期模擬法庭訓練營(Summer Mooting Camp)活動。
4. 全方位培養:凡是進入本項目的學生,均配備博士生導師擔任指導教師,按照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全方位的人生發展指導。
聯系方式
電話:010-62785697 62783483
傳真:010-62786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