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高考歷史選擇題出題思路(3)
2009-04-24 09:19:42東坡書院博客
例:下列關于遵義會議的表述不正確的是(2001年全國高考題)
A.事實上確定了毛澤東為核心的正確領導。
B.徹底清算了王明“左”傾錯誤路線
C.在危機的情況下挽救了黨和紅軍
D.取消了李德軍事最高指揮權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遵義會議和內容的把握。根據“不正確”這一限制要求,B項不符合歷史史實,因為只有延安整風運動時,王明的“左”傾錯誤才得以清算。
E.比較型選擇題
特點:此類題是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放在一起,通過分析、歸納、比較,找出其相同點和不同點。
解法:根據題干提供的條件,找出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組合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判斷。
例:《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中關于社會經濟的主張(1997年高考題)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異
C.完全一致 D.互為補充
解析:本題通過太平天國運動兩個重要文件有關社會經濟主張進行比較,考查對社會經濟主張的理解和評價。兩個文獻都有反封建的一面,但所反映的本質思想卻大相徑庭,一方面是封建性的,另一方面卻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在對兩部文獻的社會經濟主張進行比較,作出客觀評價后,不難得出結論,即互相排訴和矛盾的,故答案為A項。
F.材料型選擇題
特點:此類題目是材料解析題的客觀答法。多在題干中提一則或數則材料,要求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透過材料發現其背后的歷史真實,按照題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確選項。
解法:解答材料解析型選擇題一般分三步進行:第一,通過看引文的出處和其他有關信息,確定材料所涉及的歷史知識;第二,抓住關鍵詞,讀懂材料,弄清材料內容及相關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備選項的內涵及與題干的關系,找出符合題目要求和歷史事實的備選項。讀懂材料是解答本題型的關鍵。
例: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說:“德意志帝國與其說是建立在鐵和血上,不如說是建立在煤和鐵上。”這句話強調了(2004年高考上海卷)
A.容克地主控制煤鐵等礦產資源
B.工業化是德國統一的物質基礎
C.從法國奪取了阿樂薩斯的洛林
D.普魯土憑借王朝戰爭實現統一
解析:此題的關鍵在于正確理解凱恩斯話中的“煤和鐵”代表的是什么,從而推斷出凱恩斯的活強調的是德意志的工業革命是推動德國走向統一,建立德意志帝國的物質基礎,故答案為B項。
G.概念選擇題
特點:這種題型是在題干中提出一個基本概念,選項多是對這一概念的闡釋或解釋,它注意對歷史概念的有機滲透和運用,備選項的設計立足于歷史基本知識的內在規律或本質的挖掘與提高。
解法:每一歷史概念都有客觀存在的特定的歷史時間。特定的歷史空間。特定的歷史內涵(本質屬性)和特定的歷史外延(結果、作用、影響、意義等)。因此解答概念選擇題要注意對歷史概念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對歷史概念的時間。空間位置。適用范圍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該概念在什么時空區間內存在,在什么范圍內適用”;定性分析,就是對歷史概念的性質。本質等在屬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該概念是什么”。同時,在平時要加強歷史概念的學習,準確地理解歷史概念。
例:鴉片戰爭前夕,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的含義是(95年高考題)
A.禁絕中國對外貿易 B.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閉邊界固守疆域
解析:此題考查歷史概念的內涵。鴉片戰爭前中外貿易仍在進行,并不是禁絕對外貿易和一概排斥西方事物(擴大了歷史概念的含義),更不是封閉邊界固守疆域,故答案為B項。
例:南事變反映出(95年高考題)
A.蔣介石集團企圖重演“四·一二”政變故伎
B.國民政府的政策重心開始由抗日轉向反共
C.蔣介石集團既要反共又不敢與中國共產黨決裂
D.民族統一戰線中的階級斗爭成為國內主要矛盾。
解析:此題考查歷史概念的外延,即南事變的結果。教材小字有一段話“蔣介石迫于國內外輿論的壓力,不得不表示皖南事實‘不牽涉黨派政策’,并保證‘以后決無剿共的軍事’”。這清楚地表明了蔣介石集團既要反共又不敢同中國共產黨決裂的反革命兩面性。
H.分析評價型選擇題
特點:此題型加強對歷史概念、歷史觀點和歷史結論等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不著眼于“是什么”,而著眼于“為什么”,而且題干所展觀的內容多是中學教材未出現的結論,往往以全新的結論(或表述)出現,而選項則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內容。
解法:回答這類選擇題時,主要的不是憑借歷史知識,而是依靠正確的分析判斷能力和較高的史學理論水平。主要搞清結論和史實的關系,要根據題干的結論,分析與史實的內在聯系,進行綜合辨析,同時結合史論結合的方法進行判斷。
例:明清時期引進。推廣高產作物玉米的甘薯所產生的重要影響是①養活了眾多人口②經濟作物專業生產區域擴大③導致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④提高了農業生產商品化程度(2004年全國高考文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由于玉米和甘薯產量大且適應地域范圍廣,這有利于騰出更多的土地來種植經濟作物和提高農業生產商品化程度,因此①②④正確,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固然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但不是明清時期引進。推廣高產作物玉米和甘薯所導致的,可排除含③的選貢,故答案為B項。
I.推理型選擇題
特點:對這類選擇題可以通過推理達到解題目的。這類題目往往涉及一些規律性問題,以考查學生通過對歷史規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來分析具有同類性質的歷史現象。
解法:解答這類選擇題可采用推演法,即通過必要的推理來確定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推理時要掌握正確的指導思想,如歷史規律、邏輯關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時要注意歸納歷史現象。總結歷史規律并掌握運用。
例:唐初府兵制賴以推行的經濟制度是(2004年全國高考兩廣卷)
A.方田均稅法 B.均田制
C.租庸調制 D.兩稅法
解析:此題可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原理推斷。府兵制屬上層建筑,它由當時的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封建經濟)所決定,A、B、C、D四個選項都屬于生產關系,但生產關系三方面內容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第一位的,而均田制是唐朝初期的土地所有制,故答案為B項。
J.知識型選擇題
特點:題干與備選項基本上是重復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備選項的迷惑性、干擾性較大,如果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可能會被干擾所迷惑而選錯。
解法:解答此類選擇題的關鍵是扎扎實實地掌握教材的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