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遇刺“成全”《馬關條約》
來源:本站原創 2009-02-27 17:54:24
甲午中日海戰中,清政府步步失利,于是加緊了乞降活動。2月11日,清政府決定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
李鴻章左頰中彈 長嘆曰:此血可以報國矣 1895年3月24日下午4時,中日第三次談判結束后,滿懷心事的李鴻章步出春帆樓,乘轎返回驛館。誰知,就在李鴻章的轎子快到達驛館時,人群中突然躥出一名日本男子,在左右未及反應之時,照定李鴻章就是一槍。李鴻章左頰中彈,血染官服,當場昏厥過去。一時間,現場大亂,行人四處逃竄。行刺者趁亂躲入人群溜之大吉,躲入路旁的一個店鋪里。 眼見主人遇刺,李鴻章的隨員們趕快將其抬回驛館,由隨行醫生馬上急救。幸好子彈沒有擊中要害,不一會,李鴻章就蘇醒過來。李鴻章畢竟見過大風大浪,面對此景表現得異常鎮靜,還不忘囑咐隨員將換下來的血衣保存下來,不要洗掉血跡。面對斑斑血跡,73歲的李鴻章不禁長嘆:“此血可以報國矣”。 李鴻章的傷口在左眼下一寸的位置。所幸子彈雖然留在了體內,并沒有傷到眼睛。李鴻章在日本遇刺立即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德國駐日公使館的醫生趕來為他看病。各國醫生會診之時,日本醫生建議開刀,但德國和法國醫生堅決反對。理由是既然這顆子彈對李鴻章眼睛的正常工作無害,不如暫時留在體內。他們擔心,如果貿然開刀,將會危及李鴻章的性命。 兇手:意圖激化矛盾 擴大戰爭 日本政府:氣的直跳腳 行刺事件發生后,馬關警方很快抓到了兇手。經審訊,此人名叫小山六之助,21歲,是日本右翼團體“神刀館”的成員。他不希望中日停戰,更不愿意看到中日議和,一心希望將戰爭進行下去,所以決定借刺殺李鴻章,挑起中日之間的進一步矛盾,將戰爭進行到底。 小山六之助的想法與日本政府此時的意圖大相徑庭。日本政府本來擬就的談判方略是借戰爭逼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然后見好就收。此時的伊藤博文最擔心的就是有什么把柄落在列強手中,讓一直虎視眈眈的西洋各國從中干涉,坐收漁翁之利。小山六之助的行為恰恰無異于授人以柄。難怪伊藤博文聞訊后氣急敗壞地發怒道:這一事件的發生比戰場上一兩個師團的潰敗還要嚴重! 清政府怕暈了頭 日政府見好就收 李鴻章遇刺的第二天,清政府給李鴻章來電,除慰問傷勢之外,還指示應趁“彼正理曲之時,李鴻章據理與爭,或不至終秘不與。”當時,如果李鴻章就勢回國,再慫恿列強進行干涉,也許《馬關條約》的內容就不會是后來那個樣子。可是被列強與日本欺負得沒脾氣的清政府壓根兒沒有想過可以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只是擔心如果不及早結束談判,在華日軍將會繼續制造戰端,危及京師安全。 28日,當伊藤博文再次來到李鴻章的驛所,告之日本天皇已下令停戰時,李鴻章不禁喜出望外,他沒有想到,幾天來在談判桌上口干舌燥沒能取得的戰果,竟然會因為自己的遇刺而峰回路轉。30日,中日停戰條約簽字。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代表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承認朝鮮“獨立自主”;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及附屬島嶼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增開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開辟內河新航線;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