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回應文理分科 教育如果功利化分不分沒意義
2009-02-13 14:36:13天天新報文章作者:俞海燕
前天,在復旦、交大的面試中,多位考生被問到了對于眼下引起社會各界熱議的“該不該取消文理分科”這一問題發表看法。這兩所名校也借自主招生選拔的這一過程,傳遞了各自的人才培養理念。
上海交大招生辦負責人陶正蘇說,獲得面試資格的200位江蘇考生在冬令營時經過了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綜合等三門考試的選拔,理科成績都非常優秀。與此同時,他們在江蘇省的學業水平考試中,地理、歷史、政治、生物四門成績都很優秀,95%以上的同學是4個A。
復旦大學招生辦主任鄭方賢昨天這樣告訴記者,教育如果是功利化的,教育的意義如果就等于“考大學”,那么分不分都沒有意義。“一般大學校長都贊成中學文理不分科,這是從培養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復旦黨委書記秦紹德說,“文理分科的由來是為了應對高考的需要而產生的,并不是應對培養的需要而產生的。我40多年前參加高考,就有分科,但當時分科不是很清楚。隨著對考試過分的重視,應試教育越來越濃烈,分科越來越早。我那個時候,是填志愿的時候才開始分,現在是從高一開始分。隨著應試教育越來越強化,文理分科已經成為家長和中小學為了適應應試而采取的教育分科,這違背了教育的本質和規律。”
秦紹德認為,提早文理分科有很多危害。他舉例說,許多孩子不去學歷史和地理。一個不懂得歷史的人,就不懂的今天,不能繼承豐厚的文化遺產,就不懂得創新。人的一生適合搞什么,實際上不斷在變。現在過早就把孩子分為文理科,這是不符合人生長規律的做法,而且會從各個方面去挫傷孩子成長的積極因素。
“復旦大學的測試,就是十門課都考。我不要求你每門課都學得好,但是不希望你非常偏科。我們希望一個人,對社會、對自然都有人生的適應能力,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秦紹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