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從2009自主招生測試看高校選才理念
2009-02-12 09:20:08中國教育報文章作者:馮華
“新奇”、“怪誕”的筆試題目“游離”課本有多遠?面試題目難倒了多少考生?——當2009年開展自主招生的高校在結束考試之后,這些疑問再次成為考生和家長熱議的話題。自主招生作為一項擴大高校自主權、深化高校招生錄取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它為人才選拔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正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關注。
考題是風向標
體現高校選才理念
與往年相比,今年開展自主招生的高校為了突出各自注重能力的選才理念,在試題的命制上特點顯著。
“穿著時髦的衣服必要嗎?”、“人長得漂亮是不是就能受歡迎?”、“用昂貴的手機有必要嗎?”武漢大學面試題目看似簡單而平常。該校外語類英語面試考核中,考生3人一組抽簽回答問題,之后的話題討論圍繞“你崇拜什么樣的人?”、“請討論有錢是否意味著成功”等展開,“怎么與年齡大的人溝通?”、“在網絡上能交到真朋友嗎?請討論分享一切是不是做朋友的基礎”——這些涉及“價值觀”、“擇友觀”的問題,一些考生對此印象深刻。他們認為題目雖然不難,但卻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武漢大學招生處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些題目沒有標準答案,學生也無從準備也無需準備,但無論持何種觀點,都有話可說。語言是活的,能力正是在表達和交流中體現。
復旦大學水平測試內容涵蓋高中語文、數學、英語等10個科目,“博雅杯”人文知識競賽面試考核組由學校文、史、哲等專業的7名教授組成,集體考查學生的知識面和人文素養。經歷了面試,大多數考生都感到自己的知識面不廣,積累也不夠。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考題,體現了對知識點考核的廣覆蓋。北京大學的作文題,要求寫一篇800字的文章,駁斥“腐敗無害論”觀點,文章中至少要有5處正確引用古詩文;清華大學的作文題,則給出4篇文字材料,內容分別為“傳統油畫是否過時”、“四年前一次與奧巴馬在機場的相遇”等,讓學生找出其中的聯系,寫一篇800字的作文。
中山大學的面試題則延續了往年的風格,均在了解的常識范圍之內。比如,“比爾·蓋茨未完成大學學業,后來成為世界首富,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在你心目當中有什么人或事是‘感動中國’的?”等。中山大學劉志偉教授介紹說,試題設計的初衷,正是希望考生從耳熟能詳的常識事件出發,表現出一種反常識或超越常識的思維能力。
“考題是風向標,從中可以看出高校用怎樣的標尺衡量學生,也可看出自主招生改革的新走向。”不少中學教師認為,從這些題目當中可以看出各高校越來越注重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考查,死讀課本的學生肯定答不好,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融會貫通。
試題出新出奇
引導學生關注社會
“考試題目比普通高考考得寬、考得活,不是學有所長、興趣愛好廣泛的學生,很難脫穎而出。”參加今年武漢大學自主招生的部分學生表示,從難度上看,試卷比去年要難得多,而且考試時間也偏緊。
武漢大學的試題全部在一份試卷上,僅選擇題就有100多道,試題涉及時事政治等話題。比如農村土地分配制,與當前的土地改革政策緊密相聯;利用“神七”發射,考查學生對萬有引力定律的掌握;英語部分出現了國際石油價格走向等新聞事件。
復旦大學的語文試卷中,有一道題是給繁體字文言文加標點。參加測試的學生反映,這樣的題目平時很少遇到,有些題目甚至是書本上完全找不到的。
一些中學教師認為,清華、北大的相關試題不僅考查了學生對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現象的了解,還考查了高中階段所學的哲學原理,出題者強調學生要具備對現實社會進行分析、評判的能力,其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學習、獨立思考。但也有一些教師和家長認為,這樣可能會“負面引導”學生,比如說用英文表述過多,容易構成對母語“不夠尊重”。
引導學生關注時事和社會熱點,是今年各自主招生高校測試命題的一個新特點。有的題目看似“大眾化”,但考官很容易區分出考生的思維能力、知識面。如清華大學面試題目“如果你采訪溫總理,將如何提問?”、“你認為當大法官應具備怎樣的素質?”、“談談對陳水扁家族弊案的看法”等。
西南財大自主招生試題中,增設了對考生財經知識、財經時事的考查;華中農業大學自主招生筆試題目中,要求考生根據該校以楚國“編鐘”和傳統農具“耒耜”為基礎設計的校徽圖案來解釋其內涵。上海交通大學招辦主任陶正蘇認為,考生應該對報考的目標學校的歷史沿革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比如,上海交通大學的校訓是“飲水思源、愛國榮校”,復旦大學的“復旦”二字,出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的“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有了這些知識,面試時與專家、教授一起交流,無疑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廣度到深度
試題具有多維考核目標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宏圖指出,一道能夠體現自主招生宗旨的好的考題,無需刻意拔高,但應當具有多重維度下的考試目標。首先,要盡可能做到讓所有考生有話可說,這樣才能區分出思維品質的層次。其次,要將對考生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核和對其知識思辨力、組織力的引導和考查結合起來,兩者不可偏廢。通過考試,使學校本身的學術風格、傳統、辦學特色以及對人才的培養要求等,面向考生作一個全方位的展示。
李宏圖認為,將考試的多重功能統一起來,不僅考題品質能有一個較好的保障,也能使各個學校的考試風格趨于穩定。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備考,也能對中學教育有所引領。從各高校近幾年的嘗試情況來看,正逐步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和學術傳統,形成了一個大致的命題風格。比如北大,自主招生試題年年新意迭出,與社會現實、流行文化的結合也日趨緊密。今年就考到了讓學生修改流行歌曲中的語病,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對考生基礎知識扎實程度的重視,對傳統文化功底的強調,對學生知識面由寬度、廣度到深度的考查。于是,我們看到,在北大的文科考試中,名詞解釋幾乎每年必考;即便是作文,也未忽視對考生古詩詞功底的考核。清華大學采納“中英文結合”的考法,復旦大學通過大量選擇題考查學生對中學10門核心課程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無不體現出各個學校的選才理念。
但是,另有一些專業人士提出,目前高校自主招生測試無論命題方式還是考核內容,都還有不少可改進的空間。以北大的名詞解釋考題為例,今年考了“切·格瓦拉”、“達魯花赤”、“乾嘉學派”、“京師大學堂”等,“達魯花赤”這道題能夠檢驗出一個考生在學習元代歷史的過程中,是否能有意識地就其“官員制度”進行拓展閱讀和思考。但問題在于,以上這些內容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并不屬于重點。如此一來,解釋名詞的解答未必能夠真正區分不同考生在思維品質上的差異。
根據志向報考
高校選才方式各有側重
據上海交通大學招辦主任陶正蘇介紹,目前各研究型大學自主招生選拔目標各有所側重:有的注重創新能力,有的看好厚重踏實,有的喜歡“通才”,有的則希望招收“偏才”,多種選才傾向其實也為考生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考生應該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志向,選擇心儀的學校報考,切不可盲目貪多、趕場子。
陶正蘇認為,考生在自主招生中的表現是高中學習階段的真實展示,不可能靠短期突擊增長。他舉例說,華東師大二附中是上海交通大學自主招生預錄取人數最多的中學,2008年該校進入上海交通大學本部的學生,80%是通過自主招生和保送生等非傳統高考的途徑錄取的,這與該校一貫實行全覆蓋的素質教育傳統有著直接的關系。其實,自主招生改革不僅是高校如何選拔人才的課題,也是中學如何更好地開展素質教育的課題,需要中學與大學共同探索。
從另一方面看,考生平時關注社會,有自己的見解,就能在面試環節中脫穎而出。比如以“退休醫生在社區為居民看病”為主題進行討論,多數學生可能會在“為人民服務”、“發揮余熱”、“建立和諧社區”等方面展開議論,如果能提出“他是否有行醫資格”、“看病是否需要執照”、“有沒有處方權”等反向思維性問題,無疑會給面試專家留下思路開闊、看問題角度新的突出印象。
一些專業人士指出,高校自主招生會逐漸成為“高端”考生上大學的主要途徑。只要在中學階段真正落實素質教育,學生參加自主招生就會越來越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