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榜:清華第一
2009-01-06 10:00:03北京晚報
1.名詞
1)非失業率:非失業率是以全體畢業生為計算基數,就業和正在國內外讀研的都算為非失業,主要用評估研究型大學(211院校)。就業率的計算對研究型大學不科學,因為計算就業率時分子分母同時剔除讀研人數,造成讀研的畢業生越多,就業率就越低。所以非失業率才是評估研究性大學的科學指標,否則沒法科學地評估研究型大學之間的就業狀況差別。
2)離校時的工作能力:麥可思把大學畢業生的能力分為35項基本工作能力,在調查就業的應屆畢業生時,我們請他/她們評估各項能力在自己工作中的重要性、工作要求的水平和自己離校時掌握的水平。
經過加權計算出離校時掌握的35項能力的總體水平。工作能力的最高水平是100%,企業一般要求到40%以上(麥可思《中國企事業單位對應屆大學畢業生的求職與工作能力需求調查》),畢業生掌握的水平多在30%到60%之間。
3)工作能力滿意度:離校時掌握的能力水平與工作要求的能力水平差別就是工作能力滿意度。最高為100%滿意,90%以上為良好滿足,85%以上表示能力基本滿足職業工作的需要,75-85%表示能力不太滿足工作需要,而75%以下則表示能力不滿足工作需要。工作能力滿意度反映的是自身能力與初級職業工作要求能力的差距。舉例來說,某個“211院校”會計專業的大學生畢業后進入一家投資銀行從事財務分析,由于該公司技術含量高,知識更新速度快,所以該學生在校期間掌握的能力不太滿足工作;而某個其他本科院校會計專業的大學畢業生畢業后進入一家超市做會計,工作要求的技術含量不高,該學生掌握的能力基本可以滿足工作需要。
4)求職輔導強度:大學的對畢業生的求職輔導分為輔導簡歷寫作、輔導求職策略、輔導面試技巧、大學組織的招聘會等,按應屆畢業生接受到大學的幫助方式數目來評估各大學的求職輔導強度,最高為100%,最低是零,沒有任何幫助。
5)就業能力指數:就業能力指數綜合了就業率(211院校用非失業率)、薪資、畢業時掌握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能力滿意度這四項指標,是對大學培養的畢業生就業能力的綜合評價,計算基數分別以“211工程”院;蚱渌究茷榉治鼋M,以百分比為量度,該指標是同類相對分,不能跨組分布。
2.研究型大學的重要就業指標分析
大學的專業結構和教育質量兩大主要因素影響到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
排在就業能力前面的學校有兩個特點,第一是專業的就業好,如傳統的工科和外語高校就名列前茅;第二是大學的教育質量,排在就業能力前面的是歷史悠久的、教育質量高的大學。
3.其他本科大學的重要就業指標分析
非研究型本科大學有三分之一的就業是在畢業后半年內實現的。
在評估其他本科時我們使用的是就業率而不是非失業率,因為與研究型大學相比,國內外讀研的人數對就業率造成的影響對其他本科院校沒有那么大。其他本科院校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是90%,而其畢業時的就業率為59%,也就是說,有三分之一的就業是在畢業后半年內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