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中新課程高一化學學習誤區和對策探究
2008-12-17 16:50:13學而思教育文章作者:孫雪
摘要:高中一年級―――新學生面對新教材、新同學、新老師、新集體……教師轉變教育觀念,科學整合新課程教育資源,為學生巧建關鍵時期的聯系橋,使學生具有良好心理狀態,平穩渡過初高中化學銜接期,使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得到健康發展,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思考和形成正確“三觀”的過程。
每屆高一新生都有一些入學時化學成績比較好,但是學習高中化學卻比較困難,甚至出現成績大幅度下降,學生產生的挫敗心理對整個高中時期個人成長和化學學習產生很大影響,因此對學生而言高一初始即初高中銜接期是一個關鍵時期。本文結合教育實踐和理論,對引起學生初高中化學學習分化的誤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策略建議,希望學生、
一.學生在初高中銜接期的誤區
要在教學中幫助學生科學構建銜接橋梁,教師就要認識到學生主要存在著如下思想誤區:
1、時間誤區 誤區表現在進入高一的新生,由于來源不同,在學習習慣、認知水平、能力層次特別是心理狀態上存在共性和個性的不平衡。但一般而言,學生都是經過了緊張激烈的中考復習才考取了高中,有些學生會認為距離高考還有三年呢,就會產生思想上的懈怠,入學后無緊迫感,內驅力減弱。
2、心理誤區 誤區表現在高一新生中有的是以很高的成績考來的,會認為自己在高中也會成為班里的佼佼者;有的是勉強上線的,會認為自己初中都沒學好,高中就更困難了;還有一種情況是入學前耳聞高中化學抽象、內容多難學等等,這都是不好的消極心理暗示。
3、認知誤區 誤區主要表現在學習方法上,初中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型”和“記憶型”,欠缺獨立思考,習慣被動接受知識。而高中知識跨度大,覆蓋面廣,被動學習和機械記憶必然會感覺學的知識多且亂,遷移運用能力相對較差,這是學習出現初高中分化的重要原因;思維方式上,初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而高中要通過想象和抽象思維來進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層面的分析、邏輯推理,最終建立科學的化學學習思想和化學情感,這種思維方式的變化是形成初高中學習分化點的另一個認知原因。也就容易形成僅僅停留在知識的“點”上,無法上升到高中知識層“面”進而形成知識的“網”。思維方式的滯后必然導致知識遷移能力和綜合能力差,挫敗心理一旦形成,也就導致學習主體求知欲下降,成績下滑。
二.教師走出陳舊的教育觀念誤區,為學生在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巧建聯系橋。
在教師中對初高中也存在著如下誤區:每位老師從心理上都希望自己培養出優秀的合格人才,但長期的教育導向會使某些教師片面的把高中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視為高考,忽略高一學生主體的心理生理特點,教學起點高,難度大而使一批學生無法適應新的高中化學學習;另外,還有部分教師對初高中教材體系、大綱和學生特點不了解,教學時忽略對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和諧培養,容易使學生產生知識鏈和學習能力的脫節。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對初高中的銜接工作很實用。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師生協作互動,勇于創新。具體而言,要做好一下幾點:
1、關注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滲透化學哲學思想
傳統教學我們是以智力因素發展為培養方向的,研究表明,非智力品質對學生健康個性發展產生的影響可以占到70%,它不僅促進智力因素發展,而且是優良智力品質得以發揮的關鍵。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學生學習動機、興趣、理想、價值觀、意志品質、誠信品質、情緒調控能力等多種因素。研究還表明,教師對這個年齡學生的態度和期望對學生的發展有著很強的暗示作用,因此教師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尊重、關愛每個學生,讓學生認識到高一化學學習的重要位置,引導其建立學習長短期目標,“沒有目標的生活,就像沒有舵的船。”信念是我們成功的動力,這樣就會不斷克服不利因素對自己思想和行為干擾,百折不撓,長期奮斗;利用化學學科特點創設情境和研究環境,盡可能為每個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和諧發展創造條件,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增強努力學好化學的信心和緊迫感,轉化其思想上存在的時間和心理誤區。第二,要注重挖掘教材中化學的哲學思想對學生發展的影響。如化學史、化學家的故事、化學探究實驗、研究性學習以及生活中的化學都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影響他們克服困難,正確面對挫折,主動創新和終生學習的強烈愿望。更重要的是教材中的哲學思想如量變引起質變,內因決定外因,事物的相對性以及研究問題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一般規律等,對培養學生的和諧個性品質會有遷移默化的作用。當然,高中化學的特點注定了學生在學習上挫折多,教師好要多觀察學生情緒變化,做好心理咨詢工作,心理輔導矯正。
2、關注學法指導,培養學習習慣
這個階段是培養良好化學學習習慣的關鍵期,因此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第一,可以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認識到初高中化學在教材內容上特點和課堂教學特點的不同,使學生認識到高中學習主體性和主動性的重要性。第二,用案例法給學生講清學習方法上初高中本質區別和聯系,如思維方法、記憶方法的多樣性;向學生介紹一些優秀的學習方法,或請高年級學生談感受,引導學生少走彎路,盡快適應高中生活,構建自己科學的學習方法。第三,由于思維定勢的影響,任何一個良好習慣和方法養成都需要時間,教師要在開始階段及時督導。如引導學生形成利用學案預習研究―上課探究―復習歸納―運用創新的學習模式的建立就要注重信息反饋,還要引導如何復習?如何上課探究?如何歸納創新?培養學生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最終實現主動關注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方法探索過程的習慣。第四,把學法指導和課堂教學、作業講評、試卷分析于一體,這種方式容易同化、順應初中的學習方法;舉辦記憶方法、思維方法等講座,在化學計算、化學思想、技巧等方面還要設計專題進行訓練,這是“磨刀不誤砍柴功”;定期在合作學習小組和班級學生間的學法交流,培養了學生的競爭能力和團隊的合作意識。
3、關注生活、材料、科技和實驗化學,改進教學方法
高一學生一般在15-16歲,他(她,)分析事物的能力明顯提高。問卷調查表明,學生最感興趣的是化學實驗和生活中化學,在教學中要改變“注入式”和“題海戰術”的教學方式,不僅利用實驗和生活中化學激發興趣,還要以興趣為催化劑,保持學習的動力。因此在教學方法上就要不斷改進,首先,剖析初高中學生在銜接期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學習方法的銜接點,在教法上力求由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分化難點,使學生發展特點和教材、教法有機結合起來。我建議可以結合學生實際對一些章節順序進行調整,如把高中化學第一章第一節氧化還原反應和第二節的離子反應調整次序,因為初中的復分解反應主要是離子反應,這樣學生在一個新的環境學習本節知識陌生度下降,有助于心理減壓,如果高一新開課就講氧化-還原,難度大,學生也不能從本質上認識氧化―還原反應,不利于對這部分知識的綜合運用,這一反應類型是在初中知識基礎上,從表象到實質的研究思想建立的一個飛躍,在今后化學學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次,在教學設計上注重學生認知過程和非智力品質形成,運用激勵教育,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使學生對化學直接興趣轉為間接興趣,也就是樂趣和志趣。興趣的被激發和延續,積極性被調動,量變必然引起質變,沒有學不好的化學。如,鹵素一章可以用整體學案探究法,培養學生自學、協作、實驗、觀察設計和總結歸納能力,進而養成嚴謹的思考習慣。第三,結合實驗和生活實際設計研究性課題或化學競賽等,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思想態度和方法。如結合離子反應內容讓學生寫出我“我市銅礦對水體的污染情況的調查報告。” “我市空氣質量變化三十年的調查分析” “昆玉河水源染情況調查”“變色鏡真變色嗎?”等的調研,學生感到化學不僅有趣還很有用,利于化學情感的培養。
最后,還要對家長建議,初高中是一個質變,但是對15――16歲的學生的而言,心理發展不可能立即質變,尤其現在不是少數的學生心理年齡發育緩于生理年齡。因此,不要認為“孩子上高中了就長大了,交給老師就行了。”家長還是要從思想上、生活和學習上關心、引導他們,激勵他們主動學習,克服挫折,積極進取。
總之,初高中化學銜接問題是老師學生都面臨的第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教師要不斷學習,提高教育理念和自身素質,整合家長教師和學生的力量,只有這樣才能像恩格斯說的“締造出更加神奇的力量。”使新學生面對新教材、新同學、新老師、新集體……從零做起,學會積極的自我暗示和心理調整,自尊、自信、自強,進取創新,再鑄輝煌。
學而思教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