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背后是什么 2008年高考三大幸運兒(圖文)
2008-07-22 10:01:28本站原創
他們,是今年高考幸運兒的代表者——蔣方舟因通過清華大學自主招生選拔,享受校線下降60分錄取的優惠;大連中學生張成高三一年苦練舞蹈,亦被清華大學降60分特招;而華裔少年鄧菲斯,則以滿分笑傲美國高考,被6所美國頂尖大學錄取。
人們驚嘆于他們的成功,有人羨慕他們的幸運。但在他們的幸運背后,還是那句老話:天道酬勤
鄧菲斯:美國高考,滿分凱旋
鄧菲斯:美國高考,滿分凱旋
18歲的華裔少年鄧菲斯是美國高考的幸運兒。今年,他同時被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和弗吉尼亞大學等六所美國頂尖大學錄取,并獲得全額獎學金。今年4月,鄧菲斯參加“美國高考”,成為全美85個滿分考生之一,是弗吉尼亞州唯一滿分得主。
多次試考,“美國高考”難不倒他
鄧菲斯的父親鄧兵是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研究生,1986年赴美留學并獲教育學博士學位,母親孫紅曾任教于江漢大學。5歲那年,出生于美國的鄧菲斯隨母親回到武漢。一學期后,鄧菲斯因不適應國內的教育方式返美。從小學到高中畢業,所有功課全A。
在美國,初中以上的學生每年都可以參加3次“高考”,取最好成績。初中階段,鄧菲斯就參加了兩次美國大學入學考試SAT,都考出了接近滿分的好成績,并獲得學習兩門大學課程的獎金。去年,鄧菲斯參加美國大學入學標準考試ACT,獲得36分的滿分。
在今年最后一次“美國高考”中,鄧菲斯考出全州第一名、全美國85名之內的好成績。在高中階段,他還修完了10門大學課程。
美國的孩子進大學前,都要有做100小時義工的記錄,鄧菲斯卻完成了130小時。高中時,鄧菲斯在老人醫院和社會福利院做義工,面對的是一些沒有生活能力的老人。他給老人們倒痰盂、擦身,并毫不嫌棄地為他們擦口水和鼻涕。
看到老人受到病痛的折磨,鄧菲斯心里非常難過,小小年紀就立下當醫生的志愿。考慮到哈佛大學的生物、醫學研究與教育是世界頂尖的,鄧菲斯最終選擇了哈佛大學,將在那里完成他的生物以及醫學預科專業4年的學習。
僅有高分,未必能上名校
對于考試成績,鄧菲斯并不太看重。有一年回武漢,他和爺爺奶奶聊天時說:“我覺得從長遠看,參加課外學術和社會活動比標準化考試更重要。”
鄧菲斯學習抓得緊,課余時間參加了各種興趣班。他每周都要上小提琴課和游泳課,讀高中時還身兼多職:學術刊物主編、生物技術俱樂部會長、神經生物協會財務主管。鄧菲斯曾是學校辯論隊主辯成員,因不滿意比賽成績,不服輸的他從校隊辭職,成立了自己的辯論隊,并多次代表全校到美國各地參賽并獲獎。
2006年和2007年暑假,鄧菲斯被選拔到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帶薪實習,月薪由1700美元漲到1900美元。該所希望他讀完大學后繼續在那里工作。
蔣方舟:出名趁早高考受益
7歲開始寫作、至今已出版9部作品的少女作家蔣方舟喜歡馬爾克斯,馬曾是記者,她想走他的路。現在,她已經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錄取。蔣方舟的錄取得益于她與清華簽訂的降60分錄取的協議。
生活像被直播
蔣方舟出名很早。她的第一本書《打開天窗》出版時,才9歲。蔣方舟獲得全國范圍的關注是在2000年。那年,她寫了兩年的《正在發育》出版。讓一些人驚訝的是,這個11歲的女孩寫的書里包括戀愛、月經、同性戀……爭議開始了:一個小孩的寫作能夠涉足這些領域么?“其實書里就是偶爾提到這些詞,根本沒去談這些話題,整本書的主線是一些小孩子的好玩事情。”蔣方舟說。
2000年之前,熟人喜歡稱蔣方舟是“尚愛蘭的女兒”。蔣方舟的媽媽出名比她早。尚愛蘭是網絡作家,曾在《南方都市報》開專欄。每天一篇的專欄漸漸讓尚愛蘭撐不住了,她向編輯“投降”。編輯出了個主意:你女兒不是挺能寫么,讓她開個專欄如何?于是,2001年,12歲的蔣方舟成了中國最年輕的專欄作家,專欄名字就以她的成名作“正在發育”命名。
初中畢業后,蔣方舟考入了位于武漢的華中師范大學一附中,她突然發現,在更大的地方,她反而更有名。她在學校里走過,許多同學的目光都隨著她移動,她到飯堂吃飯,同學們會討論她今天都吃了什么菜,“像是電影《楚門的世界》,你的生活被直播了。”
高一高二她還出版了幾本書。但她覺得自己寫的東西沒意思了,沒辦法超越自己。到了高三的時候,她拋開一切,開始復習高考。
人生是個大迷宮
2007年的冬天,華中師范大學一附中里,高三的學生在紛紛討論高校自主招生的事情。 寒冬到來的時候,蔣方舟獲得了去清華大學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機會。蔣方舟與其他人不同,當所有人的筆試結束之后,她被要求加試一場。加試的題目是請在一小時時間內就“謠言”寫一篇800字以上的議論文。
在監考老師的注視下,蔣方舟在一小時內寫了一千多字。她覺得,這是學校對自己的質疑。媒體的質疑更長久了,一些人覺得蔣方舟的文章都是她媽寫的。“得拼了命展示自己的知識結構。”于是,這篇千字文里出現了康德、老子、弗洛伊德、林語堂、加繆等人的著述片段,而諸如“謠言的本質是不真實,這是語言自身的孕育和順產,而非偶然的宮外孕”的字句也足以顯示她的與眾不同。
蔣方舟的筆試和面試通過了,她獲得了降60分錄取的承諾。蔣方舟從網上查到自己高考成績當天,雖然認為成績應該夠了,但她還是覺得有點“囧”,“本來可以考得更好的。”語文是她所有科目里考得最差的。因為她覺得自己的價值觀與出題老師幾乎是相左的,她總得花很長時間來琢磨這些人到底是想要什么樣的答案,而這么一思考,她所剩的答題時間就不多了。在蔣方舟看來,高考讓很多人變得“腦殘”,這是糟糕的選拔方式,但另外一方面又沒有比這更公平的辦法。
蔣方舟喜歡說她老了,“童年是一個迷宮,我慶幸自己沒有進去。”但她又覺得人生是一個更大的迷宮,從一個迷宮出來,進入另一個迷宮,所有人都在尋找出口。
張成:苦練一年“舞”進清華
他可能是全國唯一的被清華大學特招入校的舞蹈藝術類男考生。
前些天,清華大學校藝術團給大連開發區一中打來電話,“你們學校的張成同學成為東北地區唯一一名作為舞蹈藝術類男考生被清華大學錄取,這也很可能是今年清華大學唯一一名特招入校的舞蹈藝術類男考生。”誰又能想到,張成從小到大僅接受舞蹈強化班訓練一年多的時間。
學習成績優異
偏要學習舞蹈
從小學到初中,張成的學習成績在全校很少滑出過前三名,上高中后張成的成績也一直保持在全校前10名左右。從小立下的志愿雖然沒有說給父母聽,但張成說,那時,在他幼小心靈深處,清華大學儼然已經成為他將來唯一的高考志愿了。
張成自認為是個學習效率很高的學生。張成的老師評價他,“張成在課堂上把眼睛瞪得溜圓,該活動的時候,他又比誰都玩得徹底。”
張成自己說,到了高二以后,他的成績仍然徘徊在全校10名左右,可他已經意識到,這個成績對于報考清華大學來說的確有些困難,而文化課在短時間內又很難有大的提高。于是,他開始為自己的目標另辟蹊徑了。
張成說,大連開發區一中每年通過藝術類特招生都會有學生升入名牌高校,學校在這方面為學生們創造了廣闊的平臺,深思熟慮之后,他毅然決然地決定通過舞蹈特招的方式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參加清華初試
深得老師偏愛
然而,對于一個沒有任何舞蹈功底的17歲男生來說,在一年的時間里想在舞蹈方面取得清華大學舞蹈藝術專家的認可談何容易?談起學習舞蹈時的那段艱苦歲月,張成給這段時光用了“卓絕”兩個字概括。
剛開始,17歲的張成要從基本功開始,當已經基本長成的兩條大腿劈開成一條直線的那一刻,學校的訓練室里傳來了他撕破喉嚨的喊叫聲。
頑強的毅力、超越常人的忍耐力和信念的支撐最終讓張成收獲了成功。今年1月份,張成到北京參加清華大學組織的初試,面對來自全國的近百名競爭對手,張成在文化課考試中得了第一名,清華的老師說,他是清華大學自招收藝術類考生近10年來,文化課成績最高的考生;在舞蹈藝術展示環節中張成也戰勝了各路好手,得到了清華大學藝術專家的高度肯定。藝術專家們表示,他們看中張成的主要是他對舞蹈藝術的理解,雖然他的基本功并不出色,但他能在學習舞蹈僅一年多的時間里達到這樣的境界,說明張成在舞蹈方面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潛質,再加上他的先天身體條件非常適合練習舞蹈藝術,而他們所看中的就是這兩點。
初試結束后回到大連剛剛一周,清華大學方面便打來電話,稱要與張成簽訂招錄協議,協議中約定張成在今年夏天的高考中,文化課成績可以比清華大學在遼寧省招收的考生最低成績低60分。
高考成績揭曉了,張成的文化課考了636分,也就是說張成從幾個月前準清華學子變成了真正的清華學子。而且,憑借這個成績,張成到了清華后還可以任意選擇清華大學的所有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