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評:為什么說內地名校比港校落后一個時代?
2008-07-02 08:59:42新聞晨報文章作者:薛涌
(發自美國)
幾年前,我曾就香港各大學到內地招生一事寫了篇《香港的大學將把北大清華掃為二流》,一時間輿論嘩然。有人說我炒作,有人不屑一顧地把香港形容為文化沙漠,認為那里的大學根本沒有資格和北大清華相比。
香港的大學處于經濟發達地區,有其資源優勢,在雇用師資、設施建設乃至發放獎學金等方面,遠非內地高校能競爭的。我們當然不能僅僅以財富來衡量大學,也不能因為資源劣勢而責備內地的大學。但是,即使不以財富來衡量,而拿大學的理念這一文化因素來衡量,內地的一流大學是否能和香港的大學相比呢?如果這方面也落后,無疑就要受到責備了。
最近港大面試,在國內媒體引起轟動,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活例,說明香港和內地高等教育的差別。這里有兩個看點:第一,面試主要不是一對一,而是六人一組進行小組討論;第二,所討論的問題,從奧運會期間北京的空氣如何治理,到油價上漲等,涉及的是社會普遍面臨的挑戰,而不是書本上講的“知識”。
用來選拔學生的考題,最說明一所大學對學生的要求和期待,也最能展示這所大學的教育哲學。我們不妨由此作一番分析。先看其面試的形式。六人一個小組討論,實際上就是看考生在“討論班”(seminar)中的表現。討論班是國外大學非常普遍的教學形式,重在師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由老師提出引導性的問題,學生通過闡述自己的觀點,學會如何應用所學到的知識,也鍛煉了自己的表達和溝通能力。這是大學教育的根本。在美國,討論班在大部分大學都是必修課。港大的考官強調:面試的問題并無所謂正確答案,就看你在討論時怎么表現了。這和滿堂灌的聽話式教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我們還必須注意到:學生在討論班中,并不僅僅要顯示個人能力、出盡風頭,還應該表現出強烈的團隊精神。中國人對西方社會的最大誤解之一,就是人家那里只講個人,沒有集體觀念。其實,看看教育就知道,團隊精神是西方教育中最重要的一個目標,也是中國教育最大的一個盲點。美國大學在這方面的理念很簡單:人是社會的動物,必須懂得和別人配合才能成功。在討論班中,搶話題、不給別人留出表現機會的人,以后到了社會能成功嗎?港大考官強調團隊精神,道理也在此。
從內容上看,港大的面試題目體現了通才教育的理念。所有的問題都無法限定在某一個或兩個學科內,學生必須有綜合分析能力。再有,就是強調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一個死讀書、只想著自己的前途而沒有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的考生,見了這種考題肯定會暈頭轉向。首先,這類題目書本上沒有;其次,考生如果當慣了乖孩子、事事聽從老師或媒體,可能就會簡單地重復一下政府的政策,缺乏批判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只有那些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考生,才能在這種考試中出頭。也正是這樣的考生,才最有可能成為未來公民社會的領袖。
香港的大學到內地招生,幾乎每年都能創造出新聞熱點。我們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口號已經有幾年了。但是,一流大學的實際內涵是什么呢?主要不就是討論班、通才教育、社會責任和服務精神這些基本的要素?在這些方面,相比香港的大學,內地即使是最好的大學,看來怕也是落后了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