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綜“區域性問題”試題的復習備考策略
2008-04-17 11:24:39騰迅教育
福建連江一中 倪豪孔
近年來,在文科綜合測試中,“區域性問題”試題在考查學科間綜合知識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占有相當大的份量,成為影響考生文綜成績的一大問題。那么,什么是“區域性問題”試題?它有什么特點?在高考文綜復習備考中應如何進行“區域性問題”的復習呢?
所謂“區域性問題”試題,是指以某一區域為闡釋的對象,考查學生對相關的政治、歷史、地理等學科內容掌握情況的試題。它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1、以“現實問題”立意。
文綜測試中的區域性問題試題總與現實問題密切相關,如2004年全國文綜卷(Ⅱ)“東北問題”就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現實問題相關;2003年“三峽移民問題”、2005年全國卷(II)“河西走廊的開發問題”就與“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現實問題有關。又如2005年全國文綜卷(I)“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問題”就與世界經濟的區域化、集團化和我國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密切相關。
2、以能力測試為主。
區域性問題一般都是通過提供新的情景,要求考生依據新的背景材料來解決問題。如以“河西走廊開發”中有關歷史學科的部分為例,第一問必須把新的情景與歷史上的重大史實建立聯系作答。第二、三問有關三國時期西域的情況,教材中從未講過,必須依托文字資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概括。歷年來區域問題材料的呈現方式,還有地圖、圖象、統計數據等,側重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等能力。
3、圍繞某一區域問題形成政、史、地三科的有機整體。
以2005年全國文綜卷II“河西走廊的開發”一題為例,該題共7問,前三問屬于歷史學科,第一問考查西漢開拓疆域的重大事件;第二問考查這種開拓給當地經濟方式上帶來的變化;第三問考查這種開拓對民族關系的影響。但是開發不能超越當地的自然條件的承載力,所以第四、五問從地理學科的角度設問:河西走廊的自然條件是什么?超過承載力會出現什么問題?在分析了河西走廊的地理特點及開發利用這一地區的歷史經驗教訓后,第六、七問再從政治學科的角度,要求學生運用哲學知識說明應如何理解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并說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總之,圍繞著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構思,使史、地、政三科圍繞一個中心形成有機的整體。
針對上述這些特點,在文綜復習備考中要搞好區域性問題的復習,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著眼現實,理解有關區域性問題的內涵。
環境問題、人口問題、區域協調發展等問題都是與區域性問題密切相關的現實問題。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等建議。十七大報告指出,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要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所以,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圈等,以及東北亞(朝核問題、朝鮮半島統一問題、中日關系、中俄關系)、南亞(中印關系、印巴關系、巴基斯坦問題)等仍是今年區域問題復習的重點。
2、根據不同區域內容復習相關學科主干知識,以形成系統完整的知識網絡。
僅僅知道與現實問題密切相關的區域還不夠,還需要對區域性問題的來龍去脈有一定的認識,這樣才能從不同的角度審視這些現象和事件,突出綜合性,體現時代性。在對某個重要區域的現實問題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就涉及到各個具體學科相關內容的復習問題了。根據高考試題的特點,在復習中必須結合區域問題的有關內容對所學知識進行整合。例如有關“中部崛起”的現實問題,首先,從地理上要明確所謂中部地區是指晉、豫、鄂、湘、贛、皖六省,了解中部地區的資源、氣候、區位等情況;其次,從歷史角度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可以復習古都洛陽、開封(河南)繁榮與衰落的歷程及其原因;復習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中部地區。通過這兩個問題,就能夠以一個區域展示歷史上經濟重心的南移、改革開放中區域的不平衡發展的過程,從而通過追溯歷史達到對現實問題的更深理解。如果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整合中部地區的歷史,中部六省中河南曾是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中心,武漢則是近代化典型地區之一;再次,從政治學科角度,除了要理解“中部崛起”的現實意義,明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是統籌區域發展,促進東中西互動,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充分發揮中部發展潛力、推進我國經濟發展和擴大對外開放的迫切需要;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有利于提高我國糧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緩解資源約束;有利于深化改革開放、不斷擴大內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于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構建良性互動的發展新格局。還要把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如經濟常識中價值規律及其作用、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市場經濟的特征、國家的宏觀調控、社會主義的本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我國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等;哲學常識中物質決定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意識的反作用(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能動的反作用)、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關系,普遍聯系(因果關系、整體和部分關系),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內外因辯證關系的,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等;政治常識中我國的國家性質、我國的國家職能、我國國家機構的組織和活動原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黨的性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等。
3.注重能力培養,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類社會的活動總是以某個區域為載體的,區域也是人類為了自身發展和社會進步而進行開發、利用、改造的對象。由于區域內涵的豐富性,問題的復雜性,對某個區域有一個完整地認識需要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因而受到學科間綜合命題的青睞。由于文綜考試以“能力立意”為主,注重對能力的考查,一般是提供新的情境,要求考生依據新的背景材料解決問題,所以,在復習時,要學會重新整合政治、歷史和地理三個學科的相關知識,圍繞著問題展開探究,將所學知識放在新的情境下分析、運用,能達到開闊視野和提高技能的效果。我們在進行“區域性問題”復習時不應該僅僅羅列有關知識點,而應該立足“現實立意”、“問題立意”,把政治、歷史、地理學科主干知識的掌握和對現實的理解、新的理念結合起來,盡可能提供新的情景,滲透能力的培養,養成多種角度看待區域問題的習慣,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