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志愿大掃盲:填報新概念 升學就業雙保險
2008-02-22 09:07:18張恒亮的博客文章作者:張恒亮
以往的志愿填報技巧,僅是為了解決高分低就或高分落榜等升學問題,而志愿填報新概念則不僅要解決升學,更要考慮未來的就業!這就是以學業規劃為指導的高考(升學)志愿決策,它是事關我們個人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
今年以來,教育部明確提出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高考平行志愿,這一填報方式極大地降低了“高分落榜”和“高分低就”的概率,使志愿填報失去了以往的技巧性和博弈性,學生完全可以從容不迫地選擇與自己的分數條件相當的學校。高考所遵循的“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公正理念得以真正地貫徹。
如此,很多學生及家長都會大松一口氣,認為志愿填報的重要性已經微不足道,只要分數考得高,就一定會考入理想的大學。所以對志愿填報問題不再重視。但這將讓我們再一次陷入認識上的誤區。就筆者的看法,經過多年來的社會經濟及教育體制的改革,志愿填報的重要性有增無減,它的重要性甚至已經超過了高考本身!何以見得呢?
其實,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高考志愿不僅影響升學,更影響就業!過去人們常說:高考要成功,七分在考試,三分在志愿。這主要是從升學的角度來談的,要被理想的大學錄取,不僅要考得好,還要填得好。但從1998年大學畢業生完全實行雙向選擇,自主擇業開始,志愿填報的意義就不僅體現在升學上,更主要的是體現在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上。當年成績相同的高考學生因其志愿選擇的各異,從而走上了不同的職業發展路線,有的因為高考志愿與個人興趣、市場需求相合,于是順利地立足于社會,并在個人發展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更有相當一批學生則因為高考志愿選擇失誤,大學畢業后一直輾轉徘徊,至今還沒有找到適合于自身發展的職(事)業方向,從而迷失于滾滾紅塵中。可見,高考志愿的選擇對我們的人生發展有著何等重要的作用?如此說來,高考成績決定你上哪個層次的大學,它影響的是你個人發展的速度;而志愿選擇則決定了在人生的某一具體階段,你個人的發展方向。如果方向錯誤,速度再快,其結果也是離目標越來越遠!在到達目標的過程中,方向與速度,哪個更重要呢?現在,你還能說高考成績比志愿決策更重要嗎?
當然,這一結論能夠成立,是有一定的歷史條件的。這就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在計劃經濟時代,學生的升學與就業完全由政府安排。一般來講,學校的層次越高,名氣越大,則分配的工作就越好。而要考進這些高層次的名牌大學,則需要考出比別人更優異的高考成績。這時,人們就會發現,要想獲得較高的個人發展平臺,就必須要有優異的成績。因此,高考成績最為重要,而志愿填報則純粹是事務性的,無關大局。這就是人們認為高考成績比志愿填報更重要的歷史根源。但現實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競爭已經由過去僅是學習成績的單向競爭,轉變為職場上的多向競爭,這時,為了實現個人目標,首先要考慮的是發展方向(職業及專業)的確定,然后才是發展的速度(學習或工作)。而這確定方向其實質就是志愿的選擇。升學志愿已經從過去的事務性填報上升為對人生具有重大影響的戰略決策,所以我們稱其為升學志愿決策。
今天,教育部推行平行志愿錄取規則,進一步弱化了志愿填報對于升學的影響,它使高考志愿決策對于就業的戰略意義更為彰顯。然而,許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聽到平行志愿可以大大減少高分低就甚至落榜的情況,便以為高考志愿填報已經無關大局,于是更關注成績而忽視志愿。由于看不到高考志愿專業的選擇其實就是擇業的開端,也不明白它對于未來充分發揮自身求職競爭能力的戰略意義。所以,在志愿的選擇上不是認真慎重地分析自己的特點及未來人才市場的變化趨勢,了解專業的內涵及就業方向;而是更關注學校的牌子、名氣,自己的分數能考上什么樣的學校等等,對專業的選擇則是想當然,隨大流。結果一進大學校門,才發現自己在本專業上并沒有興趣和優勢,或者本專業的人才市場已經出現了供過于求的趨勢。經過渾渾噩噩的大學四年,最終掉入畢業就失業的個人發展陷阱。
因此,面對新形勢,我們提出了志愿填報的新概念——高考志愿決策。它以學業規劃思想為指導,通過對自我特點及未來人才市場的科學認識,通過對高考成績的準確定位,提出了量身選專業,按分定學校,瞄準就業填志愿的戰略方針,從而讓我們巧妙地避開個人發展路線上的各類陷阱,贏在大學和職場的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