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文言文題體現課改的自學精神,作文題目切口小
2007-12-24 10:26:50北京考試報
2007年高考語文北京卷,以教育部考試中心頒發的《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為指導,以北京教育考試院《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北京卷考試說明》為依據,在教育部2002年頒發的《全日制普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范圍內,結合北京市中學教學實際命制。試題平和務實,穩中有變,難度適當,體現能力立意,著重考查了學生掌握和應用語文基礎知識的能力、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等。
1、 試卷穩定連續,變化之處以《考試說明》為依據,結合北京市教學實際確定
2007年試卷穩定性較強,92%的題目和往年有較好銜接。題目在選擇設問角度和設問方式時,同類型的題目盡量和2006年保持一致,不增加學生審題難度,密切考試內容和教材的關聯度,增強考生的親切感。
2007試卷在保持穩定的同時,部分試題求活求變,不形成單一固定模式,但變化之處都在《考試說明》中有所體現。《2007年高考北京卷考試說明》中的變化主要有:調整語言表達要求,把屬于下位概念范疇的語言表達技能整合到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的總要求中;微調寫作部分要求,突出寫作有創意文章的地位;增加背誦篇目,由原來的33篇增加到40篇。這些變化都在試卷中有所體現:以概括的形式考查語言表達的簡明;作文命題更有利于產生有創意的考場文章,學生有更廣闊的發揮空間;考查了新增加的背誦默寫篇目。同時考慮北京中學生文化基礎知識薄弱、積累相對貧乏的現狀,采用考點輪換的方式,增加文學常識考查,力圖對考生傳承文化、增加學識有益。
2、發揮考試的教育功能,注重命題素材內涵,讓學生把作答過程同學習過程統一起來
語文學科要傳承優秀文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考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即使在高考中,也要把教育寓于其中。為此,試卷在選材上關注了當今時代潮流發展,注意蘊含其中的積極價值導向對考生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例如,文言文閱讀講述了法律在國家治理過程中的局限性,強調道德意識對社會形成良好風氣的重要作用。再如,現代文閱讀(一)關于核心競爭力的文章強調發展要關注內在、深層、無形和未來,這對單位、企業和個人如何增強核心能力、促進發展都有借鑒意義。有意義的閱讀素材能讓學生在作答過程中接受美的教育,提升思想水平,發展智能。
3、語言運用技能與日常實用性相結合,發揮語文學科的應用價值
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語文學習在形式上是語言技能的訓練,但它的目的卻在于應用。試卷注意了語言運用技能與日常生活應用性的結合,把著眼點放在了社會生活中語言的合理運用上。
如第一大題對語言能力的考查采取了傳統的方式,在小的語境中考查詞語、成語的運用,語言的合理使用等,這都側重了語言運用技能的考查;第六大題的概括信息和寫文化觀光景點介紹詞則側重日常實用性,體現了在社會生活中發掘語文因素的思想。
4、關注教學改革,體現課改精神
自2007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年級起,北京普通高中全部進行課改實驗。高考語文試卷也密切關注課改動態,力圖體現課改精神。如根據《課程標準》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精神,在詩歌鑒賞類試題的命制上做了一點改革嘗試,選擇《詩經·周南》中的《芣苡》作為測試文本。和前幾年比,試題測試文本難度有所增加,注釋也增多,共用了7處注釋,其意圖是以“注釋”作為“工具書”,讓學生在自學、探究中發現問題,解答疑問。
5、作文題目切口小,開放度高,引導學生關注傳統、關注現實,思考社會生活
作文題目以兩句淺近的唐詩作為引子,分別從詩歌本身和言外之意等角度闡發立意,列出可引發學生思考的5個角度,考生可以自擬題目、自選角度、自定文體。題目提供了廣闊的寫作空間,包括傳統文化中的恬淡、甘守寂寞的文人士子情懷,潤物無聲、大美不言的處世風格,寧靜致遠中無為、有為的辯證關系,昂揚時代精神和個人情操的處理等方面。這些都可以作為學生寫作的切入點。題目較好處理現實和傳統、社會和生活等方面的關系,具有較強的激發性和區分效果,從閱卷情況來看,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發揮的空間,涌現出一批質量上乘的考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