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復習:《古代史》結課考查試題精選
來源:城市快報 2007-11-06 13:24:36
1、蘇軾的《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中有這樣的字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天狼”是暗指當時的哪一個少數民族政權:
A、遼 B、西夏 C、金 D、蒙古汗國
剖析:歷史學科的考試常引入古代詩詞文章,以此考查學生的人文素養。解答這類試題,首先必須準確地把握詩詞的創作背景,題中的蘇軾是北宋著名詞人,以此可排除選項C和D;第二要認真閱讀詩詞內容,詞中提到“西北望”,聯系課上所學,可知指的是西夏。正確答案:B
2、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生后名”——辛棄疾《破陣子》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這三句引文表達了相似的人生追求,這種追求同下面哪一家學派或教派對人的要求是一致的: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佛教
剖析:這三句引文除均表達了愛國主義精神之外,還都飽含著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這正是儒家對君子的要求。選項中道家和佛教是提倡出世的,而法家則更多的帶有強制色彩。正確答案:B
3、生產工具不斷進步,推動著包括土地制度、賦稅制度在內的生產關系不斷變化。
(1)連線題:將左面的生產工具,和右面反映同時期經濟制度的材料連起來: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材料二、“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于冊,生者著,死者削。”
材料三、每丁年納粟二石;輸絹(或綾、絁)二丈、綿三兩,若輸布則二丈五尺,麻三斤;每年服徭役二十日;不應役者,則按每日三尺絹折納。
(2)材料一、二、三各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3)材料三中反映的制度在當時發揮了什么作用?最后被廢止,為什么?
正確答案:(1)圖1——材料一;圖2——材料三;圖3——材料二。
(2)井田制、編戶制度、租庸調制
(3)作用:保證了農民的勞動時間,保障了政府的財政收入,鞏固府兵制,使國家富強起來。廢止原因:均田制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