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語書面表達:旨在學以致用
2007-10-25 16:02:02 中國教育報
縱觀近十年的高考英語試題,其體現了命題者與時俱進、重視考查高中英語學習者口頭交流能力和通過閱讀獲取有價值信息能力的指導方針。
在目前考核資源有限、考生數目龐大的情況下,不可能使用考查信度最高的聽寫、翻譯等方式來了解考生的水平,命題專家需要克服“客觀題”的局限以讓高校遴選出優秀的人才,其所做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值得肯定的。當然,分析歷年考卷,尤其是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全國統考試卷,我們也需要正視存在的一些問題,適時進行改革和完善。
創新命題思路,著重考查考生應用能力
從文體這一角度來說,十幾年來的書面表達題考查得還是全面的。其中包括了說明文、記敘文、議論文等,而且還要求考生將說明、敘事、議論同書信、廣播通知(實用文體)結合在一起,命題專家們可謂用心良苦。但在命題思路的創新、應用文的選擇、考題中場景的設置,熱點問題的甄選等方面,筆者認為以后還需要繼續完善。
1996年的書面表達題要求考生為申請到一家外資企業工作而寫一封類似于求職信的自我介紹,2007年則要求考生寫一封短信,描述一下自己理想中筆友的條件。考題看似差之千里,其實考生在描述人的特點時,遣詞造句是容易前后套用的。描述能力是口頭和書面表達技巧的基礎,為了避免教師壓題、學生“背模板”、“套范文”的勢頭,切實提高考生的表達能力,需要創新命題思路,遏制考生在模板的幫助下,“以不變應萬變”地應付作文和口試。
1994年以來的高考英語書面表達題中,除了在1994年要求寫一篇廣播通知和1998年要求寫一篇參觀農場后的日記外,其余都是書信模式。命題者旨在以書信的形式考查學生的描述能力,盡管一些大城市的中學生已有不少參與國際交流的機會,但對絕大多數的普通中學生、甚至他們的老師來說,這樣的機會很少。教師應該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彼此之間經常用英語互相寫信,平常加強課堂訓練,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關注社會現實,錘煉考生思維表達能力
事實上,語言并無“有用”、“沒用”之分,但語言的確有符不符合“真實世界”的差別,這使得一些話語雖然沒有語法錯誤,但在某個場合使用就顯得多余。2005年的作文題假定考生“正在英國牛津參加短期語言培訓,計劃星期天去倫敦旅游”。考生注意到了互聯網上的一則旅游廣告,可是廣告中的一些具體信息不明確,“請給該旅行社發一封電子郵件,詢問有關情況”。這個題目看似時尚,但在現實中,互聯網廣告提供的信息比報刊、公告牌、電視廣播中的廣告提供的信息全面得多。外語教學在注重學生語言學習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生活常識,而且還需肩負起傳授西方文化基礎知識的擔子來。
筆者在高校教授英語課程的過程中發現,無論英語專業還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很多只是將英語教材當成記詞匯、學語法的途徑,而不能通過優秀的范文學習知識、獲取信息,并借助這些有用的知識和信息進行深入的研究,錘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反觀高中英語課本,實事求是地說,精選的文章不僅語言規范準確,而且內容豐富,能深入淺出地幫助中學生在提高語言技能的同時,切身感受到學習外語的快樂。
綜上所述,筆者建議,將高考書面表達題緊密地與高中英語課本聯系在一起,也涉及文化、地理、環境、健康、社會等話題。此外,除了要求考生通過書信進行描述說明之外,還應該加大對議論文寫作能力的考查力度。
高中生對“父母是否應該管束孩子”、“是否應該取消考試”、“中學生是否早出國留學好”等話題都有著比較深刻的思考。而這些話題,用粗淺的語言也能進行論說,最重要的是,這些話題不僅學生們有話可說,而且通過觀察思索,有理有據地發表看法、闡述觀點是一個人一生之中受用不盡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可喜的是,命題專家們在2001年、2002年、2005年緊貼社會熱點選擇了“中小學生減負”、“公園景點收費”、“外國人參與中文才藝表演”等熱門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