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掀起“回流”復讀熱 專家建議需謹慎選擇
2007-08-14 10:25:41北京青年報
隨著所謂“考霸”張非再度被清華錄取,關于大學生“回流”參加高考的話題又一次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據記者了解,在北京的復讀群體中,此類現象并不罕見,而且由于這些考生通常是比較優質的生源,往往還能得到復讀機構的垂青和照顧,因此造成了大學生放棄學業再復習參加高考的現象近年來有增無減。人們將這一現象稱為“回流”。
被動“回流”實屬無奈之選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可以感覺到,有些學生是在無奈的情況下選擇了“回流”。
“實在是沒轍!那年暑假去補考,過了七八門,可是學校還是讓退學,好說歹說就是不行!”雖然事隔一年多了,牛杉(化名)似乎還是對學校要求他退學的事耿耿于懷。他幾次著重地對記者說:“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學校太不講情面!要不然我就不用再復讀了!”
2004年牛杉參加高考,以高于當年本科線20分的成績被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環境工程專業錄取。“報志愿的時候我想,等我畢業了正好是2008年奧運會,環境工程專業肯定很吃香,可是進了學校才知道,這個專業的就業率并不高―――特別失望!”遲疑了一下,牛杉接著說,“再加上當時家里又出了點事,所以有很多科都沒過,學校就讓我退學!”萬般無奈,牛杉只得在當了兩年大學生之后再一次坐回高考復習的教室。“那時候,周圍的人都比我小,我覺得挺尷尬的!”
小沈的情況與牛杉比較相似。“我的專業是測控技術儀器光機電一體,感覺特沒意思,很多課都沒考過,只好退學再考一次。我們班有3個像我這樣的情況,都是上過大學又回來復讀。今年他們考的成績都還可以,達到了本科線。”小沈對記者說,他現在的顧慮就是耽誤了兩年時間,肯定要比別人晚工作了,給家里增加了經濟負擔,他覺得很內疚。
北京新干線學校校長馮建特別提醒考生在上大學之前,要充分了解學校的情況,包括周圍的環境,以及氣候、飲食等因素。有些學生到了學校之后,發現當地的交通、環境等各方面條件都比較落后,心理上有很大失落感,對學習造成了不良影響。除了學校以及考生心理等因素,馮建校長舉例說:“有些東北的學生到了武漢,又濕又熱,受不了;有些南方同學到了四川,吃東西又麻又辣,一吃就拉肚子,這也不行。所以說,在去學校之前,甚至填志愿之前,這些問題都應該充分考慮在內。”
主動“回流”多為攀高枝
與被迫退學的同學不同的是,還有一部分大學生主動退學復讀,因為在他們眼里似乎只有上名牌大學、名牌專業才是他們的上上之選。
劉清(化名)2004年高考以480分的成績被北京信息工程學院錄取。上了兩年之后,2006年的夏天,他選擇退學。交退學申請的時候他拒絕了學校的挽留,執意回來復習,準備再次高考。“專業不喜歡,后來就不想學了!”劉清很直接地告訴記者,“2004年我考得不錯,差一點兒就上一本線了(2004年北京一本線491分),填志愿的時候周圍很多人都說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好,我看了一下往年這個專業的錄取線也挺高的,覺得應該不錯,就填了這個專業。”
“當時對填志愿這事也不太懂,”說起當年的草率,劉清有些不好意思,“今年我考了499分,又考回了原來的學校,但是換了個專業。退學的時候學校承諾,要是還能考回來,有些科目的學分可以給我保留!”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張琪教授告訴記者:“目前,有些學校已經實行‘大類招生’,學生在進了學校之后的一年或兩年再細分專業。這樣就免得學生在對專業具體情況不了解的情況下,盲目填報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
北京四中培訓中心主任趙作義強調說:“很多家長為了自己的面子,在指導孩子填志愿的時候,看哪個學校的名字響亮就讓孩子報哪個學校,這是不行的!應該根據孩子的興趣務實地選擇適合的學校和專業。以前的觀念都是先看你考的分能上什么學校,都是瞄著學校去的。現在意識到先看專業,再看學校。有些學校是好,可是并不意味每個專業都好,都適合你。四中這兩年也注意到這個問題,我們在高考前也要對考生進行一些必要的填報志愿、職業取向之類的常識性教育。”
專家看法:不宜鼓勵盡量避免
面對這些本可避免的無奈,考生、家長以及學校應該做些什么呢?
“浪費錢浪費時間!我覺得沒必要!”趙作義主任對“回流”現象不支持,“現在實現自我的路很多,比如說有些學校可以換專業,或者也可以通過以后考研轉專業都行。沒必要非得通過再回來復讀的方式,耽誤了自己,也浪費了國家的教育資源。這些學生本來的學校就不錯,可是他非得一門心思要上北大、清華,這是學生心理方面的原因,需要調整和引導。”
馮建指出,讀了大學后還想復讀的考生面臨著多重的壓力:金錢、時間、精神壓力都是成本。復讀后重新選擇好的學校、好的專業未嘗不可,但學生在“開倒車”前一定要仔細考慮,畢竟這不是一件小事,學生要對自己認識清楚,復讀后再參加高考壓力可能更大,并不一定能考出更好的成績。
張琪教授說還有適應環境的問題,大學回流的學生很多是已經經歷過大學相對寬松的環境,過了幾個月后重新回到高中課堂,落下的課程要用更多的時間去復習。而復讀一年也代表著晚就業一年,風險也在增加,時間的成本不能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