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科教學改革 大學生將有更多學習自主權
2007-03-01 15:36:37騰訊教育
今后,各高校將通過降低必修課比例、加大選修課比例、減少課堂講授時數等,賦予大學生更多學習自主權。同時,將提高實踐課學分的比重。這是記者今天從“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啟動視頻會議上獲悉的。
教育部今天向各地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除了要求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外,還要求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各實踐教學環節累計學分(學時),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不應少于總學分(學時)的15%,理工農醫類專業不應少于總學分(學時)的25%。
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
周濟:繼續加大教學經費投入,安排資金建設各地各校“質量工程”
我國“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28日正式啟動,教育部部長周濟表示要借此工程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周濟強調,高等學校必須堅持以育人為本,發揮教學培養德才兼備人才的主渠道作用;以培養創新人才為重點,要下大力氣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營造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把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體系,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內容;以信息技術的應用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加強優質資源建設;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并使之成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雙刃劍: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本來面目
質量大幅滑坡 不滿于今為盛
由于把上大學僅僅當成找工作的“敲門磚”,而導致大學生的就業前景不比高級技工美妙的現實,確實使民眾產生了不滿情緒。然而即使排除網絡調查中的情緒化表達因素,也不宜對民調反映出來的這種對大學教育期待的功利化傾向全部否定。在社會普遍看重學歷的就業大環境中,投資教育早已成為家庭改變命運的一條重要途徑。大學既然能為自身提供的教育服務收費,民眾在核算這項支出的成本得不到回報時的那種心理落差,肯定會比“穿草鞋與穿皮鞋”的感官落差大得多。
規模擴大與質量控制成反比
清點當年大規模擴招的理由,最令人百思不解的莫過于擴大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名校之優在于有名師,名師育高徒,絕不會像百年老店全聚德那樣,多擺幾張餐桌便能財源倍增。加上當年的并校風,使得大批中專校一夜之間換了身“馬甲”便歸屬了名校,名校靠中專的校舍和設備接納了更多的大學生,中專教師則靠名校的招牌煞有介事地揮起了教鞭,如此“鴨子上了架”的教學水平,難免不使名校的人才培養呈現一派迷亂狀。
尋求規避兩難困境的出路
高等教育大眾化并非臆想的那樣溫順。它在以寬廣的胸懷笑容可掬地增加民眾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同時,還可能不由自主地舉起教育質量滑坡的利刃給入學者以重創。要規避這個大眾化的兩難困境,就要既追求民眾進入大學的機會均等又最大限度地確保國家教育質量,實現這樣的“兩全其美”需要從宏觀層面調整思路──將各類大學“分層次定位”管理,多維度地實行大眾高等教育與精英高等教育并舉,使定位于不同層次的大學各司其職──或許這已是留給政府的唯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