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就業形式差 藝術類報考需慎重
2007-02-01 10:07:01大江網
“半路出家”者先賺后虧
浙江工商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建春
藝術類學生的就業出路這兩年開始成為一個問題,尤其是如聲樂等方面的純藝術類專業。由于我們學校的藝術專業側重于應用型藝術(設有動畫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與藝術設計三個專業),可以去動畫公司、廣告公司,或者到需要產品包裝設計人才的企業,所以這兩年就業率能達到90%以上。
我們曾經做過調查,大部分學生第一年的月收入在1500元左右,第二年能拿到2000~2500元。三年能在同一個公司做的不到30%,不少學生都選擇自主創業的道路。
盡管就業還可以,我們這幾年并沒有擴招,我以為這樣的教育狀態是最合適的:
一方面擴招涉及到教學質量的問題。事實上,這兩年老師們感覺教得越來越累,因為學生的專業水平與前幾年相距甚遠。很多學生是抱著繞開文化課的障礙來報考藝術專業的,其中能從高二開始學畫畫的已經算不錯了,有些人就是高三最后幾個月突擊一下。現在這些“半路出家”者已經占到我們招生總數的40%~50%。
另一方面,藝術類人才數量的急速增加,必然對就業市場造成沖擊。從做一個廣告需要一二十萬元到現在一兩萬元也能做,市場的無序競爭正在加劇。從我們的調查情況看,就業學生的薪水正在呈下降趨勢,人多了,利潤自然攤薄了。
藝考熱只有五年緩沖期
浙江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徐迅
藝考熱的原因無外乎兩點,一是近幾年服裝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崗位社會需求上升,在應屆大學畢業生普遍就業難的情況下,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還算可以;二是由于對文化課成績要求不高,專業課也可以在半年甚至幾個月內速成,再加上藝術類專業這兩年的持續擴招,在大眾心目中,藝考難度顯然比普通文、理科高考低。
在這種功利思想的作用下,許多考大學沒戲的學生便一起投奔到藝考大軍麾下。我個人認為,這些人在如今的藝考生中已經超過了半數。要知道在恢復高考后的前十幾年,報考藝術專業的學生完全是因為個人喜愛,兩者形成了鮮明對比。
很難想像山東一個省一年就有幾十萬藝考生,這種狂熱明顯違背了就業市場的供求規律,它勢必會釀成惡果――大量藝術類畢業生出了校門就面臨失業。浙江的藝考熱還算是比較正常的。
因為社會尚有崗位需求,浙江的藝考熱仍將持續,我認為至少還有5年的緩沖期,10年后將優勝劣汰。
別拿青春賭明天
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院長郭建南
從事藝術這行至今已有30年了,我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就是無論要當畫家還是設計師等等,只要想走藝術之路,都先得對自己有正確的定位,對自己的所學有明確的目標。如今有很多藝術類、設計類院校的各種專業招生,但我希望學生們千萬不要為了上大學而選擇藝考。
藝術之路并不好走。受哥哥影響,我從小就對畫畫感興趣,因此1977年就進了中國美術學院學版畫,純粹是為了藝術的理想。畢業后,出于種種原因,版畫的創作受限制,我對自己進行了重新定位,選擇了與繪畫相通的設計,進入浙江絲綢工學院(現浙江理工大學)任教,接著又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攻讀服裝設計專業……在對藝術的不斷追求中,我獲得了“中國著名時裝設計師”等許多榮譽與成就。這期間其實有很多服裝公司聘請我,但都被我拒絕了。我常想,藝術是需要不斷創新的,所以藝術家是需要不斷學習的,要是沒有對藝術的熱情,恐怕我早就成了企業的一名管理者。
我很想給現在的高中生們提個建議,報名藝考前先問問自己是否喜歡藝術、愿意將投身藝術作為人生目標,假如不是,那就別來藝術的殿堂浪費青春。否則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他們最終將迷失方向,背離藝術,不會從事與藝術相關的工作。專業都荒廢了,就算拿到大學文憑,工作成就也不會有,衡量人的才能評判標準是整體素質,而不是文憑。
我的學生中有很多現成的例子,有的因為熱愛藝術而來,目標明確,大二、大三就憑借扎實的藝術功底創業,畢業時可以有300萬元的身價;有的進來時沒有目標,混日子,出去后或者沒有工作,或者干起了傳銷等與藝術不相干的行當。
不過,假如學生真正熱愛藝術、有藝術天賦,那么他即便只學了半年畫畫就來參加考試,我也不反對;只要愿意為藝術實踐一生,五六十歲才開始學都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