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實行自主招生 高中生如何應對新入學模式
2007-01-31 13:25:57東方網-新民晚報
復旦大學與上海交大進行的自主招生選拔,預示著在今后的大學入學中,將逐步建立起卷面分數(學業水平考試)、中學學業成績(課程成績)、中學綜合表現(社會活動、實踐活動)、大學面試考核(大學自主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選拔體系。
面對這樣的體系,高中生的思想必須作以下幾個轉變:
轉變應試學習觀念
應試教育對學生的最大影響,是形成“圍繞考試而學習”的思想,即考試考什么,我們就學什么的既定概念。
面試似乎也是一場“考試”,于是,很多學生也以應試的思想去準備,做起了面試題,參與各類強化訓練,而面試考核,恰恰是一場無法“應試”的考試。誠如一位學生所言,應試思想,會破壞自主招生改革的真實意圖。
轉變分數至上觀念
未來的大學入學,將逐漸建立起結合學生學業水平考試、中學平時成績、學生綜合表現、學校面試評價等新體系。
在這一體系中,學業水平考試分數,只是其中一項指標,只占部分權重,其對高考錄取將不再具備剛性約束作用――如今的高考,分數達到某一分數,就一定得錄取,而未來的大學入學,分數可能只是資格與門檻,能否被錄取,還要看學校的綜合評價結果,卷面高分落選是不奇怪的事。
轉變書本中心觀念
以書本為中心,全面掌握知識點,是目前高考體系下的學生的學習習慣。而注重全面發展的綜合評價體系,將在考察學生知識的同時,更關注學生的視野,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研究能力、分析能力、溝通能力,等等。顯然,走出課堂,走出書本,參與學校集體活動,參加科學研究項目,進行社會實踐,會成為未來培養學生能力、素質的廣闊空間。
通過對幾十名自主選拔錄取學生的跟蹤分析,我們發現,他們具有如下共性:
興趣廣泛――
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科研活動、志愿者活動,喜歡閱讀各類書籍。
個性突出――
不唯家長之命、老師之命是從,做自己感興趣和認為有意義的事,保持個性,有的甚至在高三,還外出進行大規模社會實踐。
視野寬闊――
由于廣泛接觸社會,廣泛閱讀各類書籍,因此,在書本之外,具有開闊的視野,外加有豐富的閱歷。
積極樂觀――
面對困難,他們積極應對,面對挫折,他們很少放棄,把每一次困難,作為對自己人生的挑戰,把每一個挫折,作為自己的人生歷練。自信自立的精神一直伴隨著他們的學習生活。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