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搞定復旦大學自主招生面試
2007-01-26 10:23:59《這樣進名校》文章作者:董佳雯
(畢業學校:上海中學;中學獲得榮譽:上海中學小專家銀獎、上海市“科技希望之星”、第二十屆英特爾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2005年上海市國際青少年科技博覽會代表、另外還有5項專利申請獲得授權;現讀學校專業:復旦大學經管大類)
順利通過了復旦大學的能力測試(筆試),高興之余有些忐忑,我知道,接下來的面試關才是決定成功的關鍵所在。好在高中階段因我參加研究性課題時接觸過不少專家學者,課題評選時還曾經歷過一個人面對十余名專家的輪番詢問,大概不至于會心里發怵吧。
我認為面試是一次考查自己所學相關能力的“試金石”,既要把握機會,又不能把成敗看得太重,即使失敗,我想還擁有高考的機會啊,憑借自己的實力應該也能如愿考上復旦的。懷著平和的心態我開始準備我的面試,其實面試主要還是看平時的積累,我只是注意了解社會的熱點問題:如今年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我著重了解一些“創新”的含義,還有構建和諧社會的相關報道情況以及與青少年生活相關的話題等。并自己設計了一些問題,整理一下答題思路,說真的,其實自己心里并沒有底,只是想能發揮自己的水平就算達到了目的。自己還設想了一些遇到自己知識點以外問題的處理方案:是繞著問題走還是……最后給自己定下策略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哪怕這個問題得分為零,至少說明自己是坦誠的,而且通過請教還可以得到相關知識,增加自己的知識積累。
面試的一天終于到了,因為我家與復旦相距較遠,父母準備送我去面試,但我拒絕了,我想以平常心來對待這場意義非凡的考試。走到校園,看到比考生還多的家長團隊,我不由為自己的“另類”感到自豪,因為我可以不用面對家長殷切的眼神和詢問。經過一番耐心等候,輪到我上場了,一進考場,教授親切的笑容仿佛給了我一顆“定心丸”,整個面試像是一個探討問題的過程,我盡情揮灑著自己的邏輯思維與教授對話,絲毫沒有拘束的感覺,往往是時間很快“溜走”還是意猶未盡。
面試中除了數學有一些具體題目(如果暈場了,教授還會給予提示),教授們一般都問的是一些社會問題和需要平時積累的話題,后來通過媒體得知甚至有一些問題沒有明確答案,只是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而已。
75分鐘的面試很快過去了,沒有壓力,感到的是興奮和期待,75分鐘里,我領略了學者的風采,充實了我的人生閱歷,更重要的是通過對話我又充實了自己的“知識庫”。按捺不住沖動,面試后我沒有馬上回家,而是瀏覽了復旦大學的校景,感受著濃郁的人文、科學氣息,憧憬著未來的大學生涯……直到晚自修時間逼近才戀戀不舍地踏上回上海中學的路途。公交車上,通過短消息告訴父母已完成面試,回校后我記載下了面試過程。
自主招生面試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當我接到預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這段回憶成為我的人生軌跡中美妙的痕跡。面試過去了,我又站在新的起跑線上,如今我身在復旦大學的校園里,開始規劃未來的人生。
附:復旦大學自主招生面試問答
歷時75分鐘,5位教授輪番面試,對于一些問題我做了一下整理,覺得還是很有意思的。最終我也拿到了預錄取通知書,也算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省略號表示回答被教授打斷)
由于是即興臨場發揮,有一些客觀事實的細節方面可能會有錯誤。
問:根據你的材料我得知你拿過許多科技類的獎項,那你又為何選擇文科?
答:我認為我之所以參加課題研究和發明創造,重視的是研究的過程,并不太在乎得獎的結果。因為在我看來,科學研究需要的是嚴密的邏輯思維和自主創新的探索精神以及博采眾長的團隊合作精神,而這些品質無論在任何領域都是必不可少的。至于得獎和專利,我認為那是我鉆研后的偶然,因為我們這個年齡的知識積累遠遠不能達到高精尖的水平,只是通過研究課題來培養比起成果更為珍貴的東西――邏輯、創新和合作以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你覺得你今后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答:我以后想成為金融+外語的復合型人才。
問:那你對金融了解嗎?
答:我目前還不甚了解,但我知道金融對數學有一定要求。目前我還處于知識全面積累的階段,我想相關專業知識等我進了大學再進行系統的學習。
問:那你是基于怎么樣的考慮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的呢?是因為就業機會?還是自己的興趣?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
答:我主要是出于三方面的考慮:第一我的確對金融和外語比較感興趣;第二我認為現在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和全國金融中心,金融+外語這種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會大大增加,我做此選擇也是適應社會的需要;第三不可否認我會考慮將來的就業問題,往這個方向發展機遇會比較多。
問:現在社會上有一個話題就是有關男女平等。你認為現代社會是否已經實現男女平等?作為一個女生,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答:首先我認為現代社會男女不平等這個現象的確是客觀存在的,比如同樣的職位男性的待遇往往會更好,而在找工作的時候男生也往往比較占優勢。我認為作為一個女生,我必須非常冷靜地看待這個問題:不平等的確存在,但我必須立足于提升自己的實力,畢竟現在社會上有不少高級女白領,她們依然能夠在當今社會找到立足之地而且都做得很好。所謂“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坦然面對然后武裝自己。我有實力,自然無所畏懼!
問:你認為現代社會還是“適者生存”嗎?你認為這應該依然被奉行為準則嗎?對于這個問題你是怎么看的?
答:我認為從某種程度上這個法則依然適用,但并非完全如此。我國提倡的也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我認為這就是尋求一個平衡點的問題。
問:那你如何尋求這個平衡點呢?怎么樣叫平衡?
答:我認為以下兩種情況都是不平衡:第一種就是為了員工有工作而不裁員,以至于影響整個企業的發展和效率,導致真正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與之匹配的報酬;還有一種就是把那些下崗失業的員工拋向社會然后政府就撒手不管,不給予相應的社會保障和再就業機會。所以我認為尋求平衡點的關鍵在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問:你如何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的影響?
答: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而儒家文化講究的是一個“孝道”……
問:你怎么理解“孝道”?在現代社會我們如何應用“孝道”?
答:在中國古代“孝道”主要指兩個層面:一是子女對父母的孝順;還有就是臣子對君王的忠誠。在當今社會,我認為我們應該“有智慧”地發揚傳統的孝道……
問:如何“有智慧”地發揚?
答:這就涉及到一個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問題。比如“孝道”中對父母的孝順,我們應該繼續發揚光大,對于忠君尊王這一概念我們則應該折射為“愛國主義”,而在“孝”、“忠”的同時應該摒棄古時候的“愚忠”,同時封建禮教中的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下級對上級絕對服從,這種關系則應該被平等和互相尊重取代。總的來說我們應該做到對傳統文化尊重而不迷信,客觀地看待事物。
問:如果現在你是一個公司的總裁,你的一個下屬對你下達的命令沒有嚴格執行而是陽奉陰違,你會怎么處置他?
答:作為一個公司總裁,我想我應該做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博采眾長,因此我會鼓勵我的員工提出自己的意見。然而我認為“陽奉陰違”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因為這勢必會導致企業內部的不和諧,影響辦事效率。所以我認為若是下屬和我意見相左,他可以當面跟我提出,大家進行商榷,得出最佳方案,而不要采取“陽奉陰違”的方法。如果真的發生了,我會根據損失情況進行不同程度的懲罰,并建議他以后當面提出。
問:現在有一個農民,他很窮,他的兒子得了重病,他寫信給一個億萬富翁,希望那個富翁給錢治他兒子的病,你認為那個富翁應該給錢嗎?
答:我認為應該給。
問:為什么他應該給?
答:首先我認為人的生命是無價的,現在學校里也非常強調“生命教育”,富翁花一筆對他來說無足輕重的一筆錢就能拯救一個生命,我覺得他應該這么做。其次,社會不可避免地會有貧富差距,貧富差距也是社會存在的一個不安定因素,富人盡微薄之力幫助窮人,可以讓社會更加安定和諧,現在所說的“構建和諧社會”,也就是這個意思。
問:如果這個富翁不給錢可以嗎?
答:從法律上講他不違法,但他會受到道德的譴責。
問:為什么他會受到道德的譴責?
答:道德是社會主體對于某一件事的主流觀點。如今,富人幫助窮人是大多數人認同的道德觀念,他拒絕幫助,勢必遭到主流的譴責,也就是道德的譴責。
問:如果你是那個億萬富翁,如果有一百個這樣的農民給你寫信,你給不給?
答:在我能力所及范圍內我會給。
問:那你給了這么多錢你還可能是億萬富翁嗎?
答:既然我能成為億萬富翁,就說明我有成為億萬富翁的能力。古人說得好:“千金散盡還復來”,既然我有這個能力,這點錢又算什么呢?
問:請你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談一談中國在當今世界的影響。
答:好,我先說經濟吧。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飛速增長,中國現在的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排名也是名列前茅……
問:中國經濟總量排世界第幾知道嗎?
答:第四。
問:那前三分別是哪些國家知道嗎?
答:第一是美國,第二是日本,第三……德國吧。
問:我國去年GDP總量多少?
答:不知道。
問:好,那你就繼續上一個問題談下去。
答:恩,中國經濟總量非常可觀,然而由于人口眾多,人均擁有量排名就大幅度下跌。中國經濟發展還存在比較嚴重的不平衡現象:沿海發達城市發展迅速,而西北內陸卻依然十分貧窮。因此我認為中國經濟若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必須加強東西經濟交流,減小地域差距。此外,在文化上中國傳統文化也對世界有著越來越大的影響。法國總理曾經參觀過孔廟;此外,中國傳統節日比如春節也在世界范圍內有著越來越大的影響。每逢春節,各國政府都會為華僑過節提供方便,許多外國友人也加入到過春節的行列中。中國目前隨還不能算是一個強國,但也是一個政治大國:北京申奧、上海申博的成功,以及APEC會議、四方會談在中國的順利舉行,無一不體現了中國的大國風范,與此同時,中國的國防軍事力量也顯著提升,尤其是海防力量比起近代的薄弱更是有了質的飛躍。
問:你是如何看待美國、日本等這些國家對中國的外交的?
答:我認為美國和日本與中國的關系時好時壞,主要是因為它們的外交政策始終是出于對自己國家利益的考慮,正如丘吉爾所說:“我們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我們有的是經常的、永久的利益。”因此,美日會危言聳聽地發表“中國威脅論”,用1:4的匯率來計算中國的軍費開支。同時美國、歐盟對中國的紡織品及其他出口產品限制嚴格,即“綠色壁壘”,也是出于本國工業發展和國民就業問題的考慮。
問:在你的學習過程中,你認為最成功的是什么?
答:我認為是我比較好地處理好了學習和各項活動的關系。在高中階段,我做過校電視臺編導,攝影、采訪、主持等工作,還是校園網的小記者,高一高二的時候還為班級拍攝了全部班級活動,比如運動會、藝術節、球賽等等,自己進行剪輯制作,分班時分發給同學,留下美好回憶;此外我還進行了一些課題研究,但我會盡我所能平衡這些活動與學習之間的關系……
問:你的時間比別人少了,那你是如何平衡的呢?
答:首先我會充分利用課堂的40分鐘,在老師講課的同時進行一些思考,而不是單純地記錄。此外,我會提高作業效率,在相同時間里完成更多的學習任務。
問:那你認為比較不成功的是什么呢?
答:比較不成功的應該就是我的成績雖然一直比較好,但始終沒有做到拔尖。
問:這是為什么呢?
答:可能不可否認參加那么多課外活動的確讓我比起那些全身心投入學習又效率很高的同學沒有優勢,但我認為我并不會想“如果我不參加這些活動,我的成績一定會怎么樣。”因為我認為作為一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我能做的就是在各項事務中尋求一個平衡點,在不放棄任何東西的情況下努力做到最好。
問:在你們這一代青少年中主要存在哪些人生觀?你能否給出一個總結?
答:我認為我們這一代人主要存在以下三種人生觀:第一種是目標明確,并且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斷奮斗的人生觀;第二種是安于現狀、渾渾噩噩、得過且過的人生觀;第三種是及時行樂、只顧感官享受而不具備責任感的人生觀。
問:這三種人分別占哪些比例呢?
答:第一種占大多數,70%左右;第二種占20%;第三種占10%。
問:你周圍的人都屬于哪一種呢?
答:我所處的環境非常優越,身邊的同學都很知道求上進,他們都屬于第一種。
問:那你是屬于第幾種呢?
答:我是第一種。
問:那你能否總結一下是哪些因素共同促成你成為第一種人呢?
答:首先是父母從小對我的教育,從小他們就告訴我說人生的價值在于不斷超越,正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的話:“當我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另外,從小到大我所處的學校環境也一直非常好,初中就讀于西南位育,高中在上海中學,我認為這兩個因素共同促使我成為第一種人。
問:你認為現在這個社會還存在哪些不和諧的因素?
答:我認為不和諧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貧富差距,體現在沿海發達城市與西北內陸的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一個城市里不同階層的貧富差距還是非常厲害的;第二就是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卻依然可以看到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現象,這兩方面促成了社會的不和諧。
問:那你們學校是否存在不和諧因素呢?
答:我們學校的環境非常好,兩年多的校園生活從來沒有讓我感覺到有不和諧的因素。同學與同學之間,老師與同學之間,乃至本部學生與國際部的學生之間關系都十分融洽。而且上海中學的校風嚴謹,不和諧之音我真的想不到。
問:你平時上網嗎?頻率怎么樣?
答:每周上網2到3小時吧。
問:現在中學生上網是一個普遍現象。你是如何看待網絡與中學生之間的關系的?
答:網絡是一把雙刃劍,關鍵在于我們怎么使用它。中學生上網自然有許多好處,比如網絡上有許多學習資料可供查詢,在網絡上也可以和同學進行交流,遇到什么不懂的知識可以上網搜索一下就快速獲得解答。然而,不可否認網絡也有它的負面影響,比如網絡上有許多不良信息,網絡游戲也非常容易使人沉迷其中不務正業……我們不能單純地評價網絡是好還是壞,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自己利用網絡、控制網絡而不是被網絡控制。
問:如果有一個同學他現實生活遇到了不如意,整天沉迷與網絡的虛擬世界,你會怎樣勸告他?
答:我會先告訴他生活的挫折并沒有他想象的那么嚴重,只要勇敢地面對,總有雨過天晴的一天。然后我會引導他還有許多其他緩解郁悶的方法,比如跟同學一起出去打籃球、踢足球或者一起去郊游。我不會強制他不許上網,而是引導他有選擇地利用網絡資源,因為我覺得這是最有效的。
問:那現實生活中你有碰到這樣的情況嗎?
答:沒有。因為我所處的環境很好,周圍的同學都很優秀,不曾出現有人沉迷網絡這種現象。
問:你認為大學生擔負著哪些社會責任?
答:大學生是未來國家的棟梁之材,我認為他們應該擔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現在有一些大學生以為苦讀了12年書就為了進大學以后好好玩一玩,這種想法是絕對錯誤的。大學作為學習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場所,學生應該更加努力地學習,所以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最主要地體現在認真對待自己的學業,為以后踏上社會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