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給你一點“顏色”看
2007-01-14 16:27:28《考試?高考族》文章作者:周玉明
滿“地”盡帶黃金“球”――高爾夫專業
提起高爾夫,你會想到什么呢?藍天白云下,綠色的草地、雪白的球服、金色的陽光、快樂的心情……?作為一種健康、高雅、文明的運動,高爾夫日益受人青睞,高爾夫產業也正在蓬勃發展。尤其是社會名流、富商巨賈越來越多,其尊貴身份的體現,有時候就在揮動球桿的一瞬。
從事高爾夫專業領域的人不僅可以擁有運動帶來的健康,開朗的笑容,還可以接觸到普通職業沒法接觸的一些社會名流,通過和他們溝通交流,開闊自己的視野,甚至進入上流社會的生活。也不必說得那么市儈,單說在美景中工作(大多數高爾夫球場設在風景優美的地方),擁有美麗的心情就足夠了,更何況還擁有高薪報酬呢。
21年前,中國只有一家高爾夫球場和寥寥數百位球員。現在,全國已有大約250家球場開業,超過100萬高爾夫人口。高爾夫運動在中國刮起了一股旋風,迅速成為中國消費者追捧的“時尚商務運動”。曾有人預言,今后數年中國高爾夫還將面臨“難以置信”的飛速發展。而隨著越來越多的高爾夫球場和訓練場的興建,培訓高爾夫相關工作人員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一種產業。
如果你以為高爾夫專業只是學學如何打高爾夫球,沒必要大張旗鼓地進行專業學習,那么你就錯了。高爾夫產業非常復雜,僅就高爾夫球場管理而言,就包括場地管理、房地產管理、車輛維修、酒店式預訂系統、餐廳和接待服務等多項業務。美國的高爾夫專業有26門課程,從走球弧度分析、球桿修理、電瓶車隊管理到草皮養護技術都要系統性地學習。眼下,我國的高爾夫教育遠遠不能跟上市場需求的步伐。很多企業被迫無奈,往往高薪聘請國外專業人才,或者派遣員工到國外專業學校進行培訓。
成立于1995年的深圳大學高爾夫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培養高爾夫專門人才高等辦學機構,開辦之初招收的是專科生,2001年秋開始招收本科生。學院還與北京體育大學聯合招收高爾夫運動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學院培養出的歷屆本專科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均為100%,其中相當數量的畢業生已經成為我國高爾夫產業的中間力量。2003年,廣州大學開設了國內首批高爾夫經營管理本科專業;暨南大學深圳旅游學院憑借其在旅游管理方面厚實的教學理論基礎和特殊的“理論+實踐”教學模式,也于2003年開設了旅游管理(高爾夫與休閑管理)專業;最近,有報道稱,云南農業大學將籌建高爾夫學院……如雨后春筍的高爾夫專業在很多大學亮相,對這類人才的培養給予了足夠的重視。
國內知名的高爾夫球場有明春城湖畔度假村、中山溫泉高爾夫俱樂部、上海旭寶高爾夫球俱樂部、大上海國際高爾夫度假村、大連金石灘鄉村高爾夫俱樂部、觀瀾湖高爾夫球會、長安高爾夫球會、肇慶高爾夫球場等,這些都是該專業畢業生的理想去處。
黑的肅穆與敬畏――殯儀專業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殯儀館的工作不再那么令人忌諱,人們不再談“殯”色變,甚至很多人盯住了這門職業。曾有新聞報道,一位23歲從德國留學回來的“海歸”姑娘不顧家人反對,在北京一家殯儀館做起了“美容師”,專門為死者整容。今年8月,廣州殯葬中心招聘,23個名額引來160多名大學生來咨詢,有102人拿到了準考證。其中,一位應聘的北大畢業生因為達不到要求而沒有取得報名資格。工作穩定,壓力不大,薪金比一般行業高出數倍,也許是殯儀工作逐漸受寵的一個原因。
請不要把殯儀館想像成愁云慘霧籠罩之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殯儀行業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徹底告別了“煙熏火燎氣難聞”的低級火葬時代,基本完成了從過去設備簡陋、條件惡劣的老式火葬場,到今日環境園林化、管理科學化、設施現代化的歷史性轉變。在這里,你能做到懷著仁慈與憐憫的心,為死者送行。死者已矣,生者何悲,崇尚生,重視死,因為生老病死本是人類永遠也不能超越的自然規律,迎來送往歷來是人類最基本的兩大課題。直面死亡,也許可以多一份對生命的思考。為什么只有醫生護士能被稱“白衣天使”呢?殯儀工作者照樣是白衣天使,是他們把死者安靜地送往天堂。
從事殯儀美容,你可以用你的耐心,恢復死者生前的容顏,使他的親屬得到慰藉;從事陵園設計與管理,你可以規劃和設計現代園林(陵園),進行陵園業務營銷及管理,使得現代陵園更園林化、藝術化、個性化、人文化;從事殯葬文化學研究,你可以通過對死亡文化的探討,培養殯葬人文素養,提升殯葬服務的文化含量,從而提高殯葬行業的服務水平。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以殯儀專業聞名全國,主要課程有殯葬文化學、殯葬服務學、挽聯概說、殯葬禮儀、火化爐原理與操作、殯葬管理學、殯葬衛生學等。該校這個專業的就業形勢最“熱門”,號稱“燒遍全國”。學生畢業后成為國內眾多5星級殯儀單位的搶手人才,最高月薪過萬元。據《楚天都市報》報道,武漢民政職業學院民政管理專業大二學生小劉,向學校提出轉到“殯儀技術與管理專業”的申請,卻被學校駁回。他說:“剛進校時,對殯儀班不了解。通過一年多的學習和接觸,了解到這個專業就業前景不錯,父母也想通了,卻無法轉了。”據悉,進校后,很多學生提出申請,要求轉到殯儀班。由此可見,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發生轉變了。
綠意醉人心 ――森林資源保護與游憩專業
城市人,每天24小時都對著“石屎(粵語中的“水泥”一詞)森林”,車水馬龍沖淡了綠色生態的氧分子;噪音、廢氣驅走了在枝頭鳴叫的雀鳥。備受生活快速節奏和工作壓力束縛的我們,一到工余時間就到處尋求休閑的方式。繼形形色色的購物旅游、觀光旅游之后,森林旅游無疑是21世紀的新寵,成為我國旅游產業的后起之秀。
我國現代森林旅游業起步較晚,在20世紀80年代初才開始真正興起和發展起來。在20多年時間里,森林旅游業的建設和理論研究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我國成為世界上森林公園數量最多的國家,森林旅游業已經成為林業產業中最具活力和最有希望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林業建設和發展的“朝陽產業”。據國家旅游總局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共有874處國家森林公園,森林旅游開展得比較好,已具一定規模的亦有120多家。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既迎合現代人的生活品質需求,亦能創造龐大的“綠色”經濟。以北京為例,北京現有國家級森林公園、森林旅游區24個,總面積達到4.1萬公頃。僅去年,北京市森林公園及旅游景區新增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投資達4000多萬元,接待游客200萬人次,總收入8500余萬元。未來3年,北京的森林旅游業將逐步形成以高山幽林、林水映輝、科普考察、康體度假為主的森林休閑旅游區,計劃年接待量300萬人次,總收入達2億元。
與森林旅游業一樣,我國森林旅游教育及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1987年,中南林學院在全國首次招收森林旅游方向碩士研究生,主攻森林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1993年,原國家教委和原林業部批準設置森林旅游專業,一些學校開始招收森林旅游本科和專科生,一些中等學校也開設了森林旅游學科的課程;1998年國家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森林旅游專業更名為“森林資源保護與游憩專業”。森林資源保護與游憩,顧名思義,就是保護森林資源包括動物和植物,防治森林病蟲害,并進行森林游憩資源的開發利用與規劃設計。據悉,大多數農林院校都開設了該專業,如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云南農業大學等,很多學校還設置了不同的專業方向,如景區規劃與管理、森林資產管理、旅游管理等。
色凈化,撫慰心靈 ――音樂治療專業
就像當年心理醫生給中國老百姓帶來的觀念沖擊一樣,音樂治療師無疑是個神秘而又讓人躍躍欲試的職業。1980年,美國阿利桑那州立大學音樂治療專家劉邦瑞教授到中央音樂學院講學,第一次將“音樂治療”的概念帶到中國。
聽聽音樂就能舒緩心理壓力?心理醫生還要抽絲剝繭般為接受輔導的人諄諄教導,而音樂治療師只需播幾首適合的音樂就能解決問題?對于信仰草藥療法,講究望、聞、問、切的中國人來說,這似乎有點天方夜譚。1940年,美國卡薩斯大學正式將音樂治療作為學科。在美國有近80多所大學設有音樂治療專業,培養學士,碩士和博士學生。經過西方國家近半個世紀的科學研究,音樂治療其實是一項含金量相當高的交叉性專業學科,當中糅合了音樂學、心理學、醫學等領域的科學理論,是常規心理輔導的又一必要補充。1997年,中央音樂學院建立了音樂治療研究中心,并于1998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3年開始招收本科生。2004年9月,四川音樂學院開始招收第一批音樂治療本科生。這些表明,中國的音樂治療走向成熟,并與世界接軌。
音樂治療師要求具有很高的音樂素養,他首先必須是個音樂家。有專家指出,音樂治療師得從4歲開始音樂培養,而普通醫生可以從18歲左右接觸醫學,所以音樂治療專業普遍設置在音樂學院。音樂治療不僅是為了防病治病,還擔當著人類心靈樂曲的指揮家的角色。以往,音樂治療主要在精神病院和部隊醫院理療科才有,后來漸漸進入了綜合醫院的內科。近年來,兒童音樂治療領域正在崛起。
作為一個新興的專業,我國的音樂治療師暫時只能往工娛治療師(用工作和娛樂結合對患者治療)、心理治療師等資格上靠,但其發展的前景還是很樂觀的,廣州、上海等經濟發展發達的城市都有所需求。目前,音樂治療系是中央音樂學院最熱門的專業,每年招收研究生1至2名,但報考人數達到50多個;本科生5至15人,但報考人數往往過百。學生畢業后,就業的方向也是很靈活的,一是到專科醫院:精神病院、兒童醫院、老年病院、殘障、孤獨癥兒童康復中心;二是綜合醫院:用于臨床鎮痛、婦產分娩、腫瘤科、臨終關懷;三是戒毒所、監獄、少管所等心理治療室;四是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進入高校教學。
就是讓你“紅” ――人物形象設計專業
一提到人物形象設計,人們最容易理解為化妝與美容,其實不盡然。人物形象設計旨在對被設計者個性氣質的把握,運用造型藝術手段,通過美容化妝、服裝服飾、發式、儀表儀態、言談舉止等綜合營造、設計出符合人物身份、修養、職業、年齡的形象。它實質上是對一個人由內到外、全方位的人物內在素質與外在形象的完善結合,展示出人物的風采。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和自身形象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對自身的形象設計已不再滿足于簡單的穿衣打扮,而是有了更高層面的審美追求。于是,集美學、心理學、藝術設計、服裝設計、美容、發型設計、造型設計乃至形體禮儀、個人氣質、文化修養等多門學科為一體的藝術形象設計應運而生,成為社會最熱門的專業之一,形象設計師也從原來的影視、文藝等專業機構走進大眾生活。商務人士參加宣傳活動需要形象設計,白領人士參加聚會需要形象設計,甚至求職者參加招聘面試也需要形象設計……總之,形象設計師在生活時尚、影視表演、音樂電視、模特廣告、藝術攝影等領域,以及企業形象代言人、電視主持人、職業經理人、政府領導人形象設計等方面大顯身手,發揮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形象設計作為一門新興的行業,在國外已經比較成熟。由于缺乏高層次的培訓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更缺乏此類專業,致使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
2006年6月,我國首批“形象設計”本科畢業生在廣東技術師范學院誕生,而且12名畢業生全部獲得了勞動部和文化部聯合頒發的“全國高級造型化妝師”證書。現在全國有些高校開設了化妝專業,也有不少高校開設了服裝設計專業,但把美容、美發、化妝、整體造型、公共禮儀、流行資訊等合為一體且納入本科教學的,唯有廣東技術師范學院這一家。據了解,該校“形象設計”專業的學生大學四年有2/3的時間不在“課堂”,要不就在“美容室”、“美發室”等實訓中心實操,要不就在各企業實習,電視臺的專業人員和行業的高級技師是她們的“大學老師”。其他時間,她們則需系統學習色彩學、服裝史、服裝設計、市場營銷等課程。第一屆的畢業生多數是在時尚媒體、化妝品公司、攝影工作室擔任職業形象設計師、職業色彩顧問師、化妝講師、彩妝導師等,開始在廣深等地的時尚行業嶄露頭角。
可以與顏色聯系在一起的專業還有很多,此處僅為拋磚引玉之用,希望能給考生們描繪出一個色彩斑斕的前景,在社會上能因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