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上海春考語文卷語言表達題解析
2007-01-10 12:16:54東方網-新民晚報
語言是語文學科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要素。表現在考試中,語言表達本身就是考察的對象,就是考察的內容。
今年的春考卷中,要求學生用自己語言表達的題目,除了作文,還有近10題,分值在30分左右,分值如此之高,不能不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視。
今年春考語文試卷中,要求考生用自己語言來表達的這些題目,或者要求歸納、概括文章內容,比如第8題;或者要求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某些基于文本但又超越文本的問題,比如第6、第12、第26等。我們將這些題型稱之為“閱讀中的表達”。
比如第6題,“小說最后提到了拍賣師的‘遺憾’,請說說你讀出了怎樣的‘遺憾’并簡述理由。”我請了幾個應屆高三學生來做,其中的四個答案是這樣的:
1.我讀出的“遺憾”在于競拍者們雖然擁有對世界美術精品的鑒賞力與巨大熱情,卻冷漠了世界上最真摯的親情。因而最終與他們熱衷的藝術珍品失之交臂。他們雖然在美術品的收藏上卓有成效,卻沒有一顆愛心。情感麻木的人怎可能真正享有藝術?
2.那些美術收藏家只是一味地看重畫像的藝術技巧,卻無法體會兒子肖像畫所寄托的真正情感,所以忽略了這件藝術品的內在韻味。不珍惜情感的收藏家怎么可能得到珍貴的藏品?
3.富翁的兒子是為國捐軀的,對于這樣的一個人我們應該懷有崇敬、敬仰和感激。而在場的絕大多數人卻不屑一顧,這對于國家,對于民族,都是一種悲哀和遺憾。
4.那些人為了得到喜歡的藝術品,那么貪婪,不顧別人的感受,是遺憾的。不懂感情,卻要收藏藝術品,故作風雅。他們沒有得到繪畫是遺憾的,但他們金錢至上,我一點也不遺憾。
顯然,將四個答案比較一下,馬上就可以發現其優劣。理由如下:
答案1 緊扣文本,揭示主旨,表達準確而凝練,前后連貫而流暢,是四個答案中最好的。
答案2 第一,沒有明確回答“遺憾”在哪里。其次,意思有些偏了,小說表現的是老人的情感世界,而答案卻談藝術技巧與情感的關系問題,而且簡單地將兒子肖像畫當作老人的一件“收藏藝術品”,這與文本的意思背道而馳。最后的一個反問句來得更是莫名其妙。在小說中,那些競拍者的確因為沒有領會老人的深情而失去了得到珍品的機會,但怎能就此得出“不珍惜情感的收藏家怎么可能得到珍貴的藏品”的結論?這樣的思路顯然不是閱讀文學作品的思路。
答案3 游離了文本主題,將文本中的次要信息或者說背景信息當作了主要信息。小說里確有老人的兒子為國捐軀的內容,但小說顯然不是從愛國這個角度敘述故事的。主題理解錯了,答題方向也就錯了。
答案4 雖然意思與答案1相近,但表達水平遠遠趕不上1。首先,小說并無斥責競拍者“貪婪”“故作風雅”“金錢至上”的意圖;其次,語句不夠連貫,邏輯上不夠通暢。
建議表達訓練要注意如下幾點:
――閱讀中的表達,必須尊重“文本”。一切結論、推斷、聯想、舉例、闡述、建議、異議、評價等,都必須建立在對文本的充分理解和準確把握上,絕對不要離開“文本”無中生有,自說自話;
――閱讀中的表達,應該盡可能借用“文本”中的關鍵詞、關鍵句,應該盡可能使用語文學科的專用術語。比如上文提到的第4題,用上渲染、反襯、懸念、對比等術語;
――閱讀中的表達,雖然字數有限,但應該有一個清晰的思維線路。起始句、中心句、強調句、銜接句、結束句、轉折句,起承轉合,都要精心構造。一百來字的答案中,一旦出現了表達上或邏輯上的錯誤,那是很刺眼的。
――閱讀中的表達,語言應該干凈利落,不拖泥帶水,不旁逸斜出,簡潔凝練。
上海師大附中 余黨緒(特級教師)